审美经验:文学人类学的伤痛与承诺——文学研究人类学范式的审美之维
本文选题:中国语境 + 文学人类学 ; 参考:《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摘要】:文学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其范式转换和理论推进的过程中,审美性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类学对人类生存经验的研究经历了从普遍性经验、地方性经验到个体性经验的演历,审美经验在"经验研究"的范式转换中逐渐凸现出来,进入了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后理论时代,在文学理论重建"文学焦点"的学科诉求中,经由审美经验的引领文学人类学将会返回文学家园。
[Abstract]:Literary anthrop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adigm in literary research.The anthropology's research on human existence experience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universal experience, the local experience to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the esthetic experience gradually appeared in the "experience research"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entered the literary anthropology theory vision.In the post-theoretical era, literary anthropology will return to its literary homeland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pursuit of reconstructing "literary focus" in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0902079C)成果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舒宪;原型数字“七”之谜——兼谈原型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启示[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1期
2 梁东方;试论孙犁创作中女性意象的原型及其作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彭兆荣;文学·人类学解析[J];当代文坛;1993年04期
4 邵建;;与《文学与人类学本体论》商榷[J];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5 王宇根;中国语境中的诠释循环[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1期
6 叶舒宪;原型与汉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雷颐;背景与错位——也谈中国的“后殖民”与“后现代”[J];读书;1995年04期
8 叶舒宪;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叶舒宪;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朱望;《印度之行》中的文化体系——文学人类学的方法[J];思想战线;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志强;;困境与进路:中国语境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衣俊卿;;现代技术文化批判的中国语境(提纲)[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林红梅;柯水根;;从土地征用补偿案件看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失——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理论探讨[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任东升;;《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定安;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新走向[N];辽宁日报;2001年
2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的应用性格[N];光明日报;2002年
3 刘武俊;“执法经济”的法治异化[N];工人日报;2002年
4 清衣;易卜生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两性对谈《两性视野》[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陶庆梅;跨越学科 拓展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陈源;文化批评与西方语境[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傅郁林;中国语境下的法官职业化途径[N];法制日报;2003年
9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章润;法律信仰的中国语境[N];法制日报;2003年
10 黄剑波 雷亮中;来自西洋和本土的人类学新知[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黄晖;现代诗学中的审美主义:中国与西方[D];苏州大学;2003年
4 杨蕾;中国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诗歌[D];苏州大学;2004年
5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小楠;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平等与差异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罗亚;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刘燕南;论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依兰;解构批评在中国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邓耘;中国语境中的商贸英语课程设计[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菲;空间观念与族群认同[D];四川大学;2002年
4 黄映;学习者自主性与中国英语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蒋宇红;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武月琴;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吴晓萍;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的翻译与语言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建华;认知语言学文化模型理论与第二外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63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