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费罗对刘半农的间接影响探究
本文选题:朗费罗 + 刘半农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朗费罗是美国19世纪的杰出诗人,他开拓了美国19世纪的本土文学疆域,加速了美国文学的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美国民众诗人。刘半农是对民歌进行学术调查的先驱者之一,是五四时期自觉地到民间文化中寻找精神依托的重要诗人之一。朗费罗与刘半农的比较解读是源于他们的同题材诗歌《铁匠》。根据影响研究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刘半农仅仅是借用和模仿了朗费罗而不是直接受到其影响。
[Abstract]:Longfellow was an outstanding American poet in the 19th century. He developed the territory of American native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poet.Liu Bannong is one of the pioneers in the academic investigation of folk songs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poets who consciously sought spiritual support in folk culture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The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Longfellow and Liu Bannong originates from their poems on the same subject, blacksmith.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heory of impact researc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iu Bannong only borrowed and imitated Longfellow rather than being directly affected by it.
【作者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系;
【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09GGJS—126)
【分类号】:I0-03;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柳士军;;朗费罗在早期中国的影响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2 杨胜兰;;语音和思想的共鸣——朗费罗诗歌《潮起潮落》之评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7期
3 柳士军;;朗费罗:紫色的诗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庞德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王颖;;华兹华斯与李贽诗学思想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柯志敏;郑培燕;;21世纪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微型诗与短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刘云;王金花;;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家蔡友梅生平及著作考述[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侯海荣;;《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探赜索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6 熊辉;;论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李红绿;;从翻译他者到建构自我——刘半农对外国诗体的借鉴[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蒋登科;不应忽视无韵诗的价值——与张中宇先生商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熊辉;;论袁智忠散文诗的美学特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许霆;;关于中国新诗发生若干问题的反思[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熊辉;;建立准定型诗体:朱自清的新诗形式观念[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翼;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8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卫垒垒;志异小说的叙事特征[D];南京大学;2011年
3 席力飞;论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功用观及其中国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尚文祥;废名新诗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忱;郭沫若“女神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高峰;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臧丽丽;里快草原小说论[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朱上兵;论贝娄小说中的大学教师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丽荣;论《弗兰德公路》的叙事时空关系[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孙建;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理论[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钟书;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J];国外文学;1982年01期
2 柳士军;;朗费罗:19世纪美国的宠儿,20世纪美国的弃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瑞岳;;刘半农研究十题[J];新文学史料;1991年01期
2 侯鸿绪;刘半农采访赛金花[J];民国春秋;1997年06期
3 陈泳超;刘半农对民歌俗曲的借鉴与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1期
4 王志刚,马巨芳;关于刘半农的评价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王光东;刘半农:民间的语言自觉与价值认同——“民间”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J];文艺争鸣;2004年01期
6 任卫新;;词海钩沉(十五) 教我如何不想她[J];词刊;2010年03期
7 罗米庄;;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她”字诗[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年06期
8 吕峥;;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J];文史参考;2011年10期
9 穆笔;;王敬轩不是刘半农[J];读书;1959年14期
10 徐瑞岳;;刘半农传略[J];新文学史料;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华;;真爱无疆——孟姜女故事流传至今的魅力在于对纯贞爱情的讴歌[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静;;钱玄同与《新青年》[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曲金良;;孟姜女传说在唐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文宝;;钟敬文在中国民俗学创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光明;;近年诗歌的民生关怀[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净之;;革命文学奠基者的第一步——五四文学革命与瞿秋白的新诗创作[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7 陈泳超;;想象中的“民族的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孙玉石;;郭沫若《〈民谣集〉序》的真实性及其价值[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9 陈有升;;荤故事再荤,还是民俗文学——荤故事研究十年回顾[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罗重一;;从五四时期的精神解放到当今的思想解放[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力;逝者如斯[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赵毅衡;拼命精神,打油风趣:刘半农之留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杨新磊;刘半农的摄影艺术[N];中国艺术报;2001年
4 郭延礼;刘半农与散文诗翻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卞东流;且说刘半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殷立民;《教我如何不想她》八十年[N];音乐周报;2007年
7 台湾报人 张作锦;无树令人俗[N];南方周末;2011年
8 孙晶岩;中国奥运第一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李忠志;虚假的张孟苏事件不能遮蔽真实的教育弊病[N];东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胡殷红;与“诗人外长”李肇星谈诗[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姚涵;从“半侬”到“半农”[D];复旦大学;2009年
2 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D];苏州大学;2006年
3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4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D];兰州大学;2006年
6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文;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抽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瑾;刘半农新诗理论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郗程;没有落伍的“落伍”斗士[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玲玲;试论刘半农应用文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牛丽;论刘半农的新诗主张与创作[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5 曹薇;论刘半农诗歌创作的“民间立场”[D];吉林大学;2008年
6 闫文君;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刘半农诗歌[D];西南大学;2007年
7 林峰;扬鞭歌瓦釜,甘苦寸心知[D];西南大学;2008年
8 陈华;论叶圣陶、刘半农、张天翼的早期通俗文学创作[D];苏州大学;2011年
9 彭清;朗费罗诗歌通感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10 王若安;从新文学创作走向学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3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