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及其评价建模指标
本文选题:艺术学 + 艺术学评价 ; 参考:《艺术百家》2009年04期
【摘要】:在中国当下科学发展观的语境里,要持续建设艺术学学科、要创新艺术学导向方式与新成长模式、要将艺术经验与理性互证和确立完备理论系统必须关注和研究艺术学评价。研究构建中国艺术学评价学理与模型是当务之急。艺术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艺术学科整体学问的人文学科。艺术学评价是指人们珍视和判别与创造艺术学科意义的活动。艺术学评价模型是指人们依据艺术评估理论而建立的工具性框架或范式。艺术学评价模型搭建的理论是"诉求艺术意义发现评价理论"(指期望审视特定艺术意义呈现程度的概念)。艺术学评价的核心指标(一级指标)是:艺术公认性、学科学理、需求满足、实际消费、管理水平、艺术赞助、艺术学术、特殊行为。总之,本文主张建立研究评定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中国艺术学评价学。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pres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udy the evaluation of art science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construct the subject of art, to innovate the guiding mode and new growth mode of art science, to prove the art experience and rationality and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It is urgent to study and construct the theory and model of Chinese art evaluation.Art is a humanities discipline about the study of art as a whole.Art evaluation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in which people value and distinguish and create the meaning of art.Art evaluation model refers to the instrumental framework or paradigm established by art evaluation theory.The theory of artistic evaluation model is "the theory of seeking artistic meaning discovery and evaluation"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looking forward to examining the degree of artistic meaning presentation).The core indicators of art evaluation are: art recognition, science, demand satisfaction, actual consumption, management level, art sponsorship, art scholarship, special behavior.In a word, 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rt-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ar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基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7JZD0032)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飙,姜文凯,王志光,李利;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1999年05期
2 孔致祥;开发建设项目对文化资源影响评价方法初探[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年04期
3 林琳;山东省15~17岁青少年100m运动员形态模型优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杨俊敏;新疆蒙古族城乡与全国成年人身体形态指标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5 沈钟,李华山;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评价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05期
6 诸剑英;对上海体院竞校田径运动员形态、机能的追踪观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郑毓春,吴瑛;穴位刺激消除肌肉急性疲劳的效果[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谭路;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郭鉴;;论地方文化产业环境指标建设[J];现代商业;2007年06期
10 曹景伟,邢文华;中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体能诊断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子铱;邹康;;用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GDP[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闫正兵;刘兴高;吴俊;;内部热耦合空分塔的非平衡级建模[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高宪文;李树江;柴天佑;张莉;宋海涛;;间歇式化学反应器的建模与自校正控制[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4 王庆林;刘文;杨清兰;;科学文献老化规律建模研究的现状及分析[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常春伟;刘嘉武;鲍存坤;陈幼平;;高速铁路车——线——桥系统动力分析模型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6 朱明武;;传感器动态标定技术述评[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7 姜伟;胡新华;;伺服螺旋机构建模与参数优化设计[A];第二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8 黄香杏;卢伟萍;梁科;李生艳;;广西气温预报的一些体会[A];2004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4年
9 王雪娟;陈永康;;山西省普通高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梁彦;陈平水;;山西省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宏;韩中庚建模赛场建奇功[N];解放军报;2004年
2 陈先龙;Synchro plus SimTraffic 专注城市交通网络建模[N];中国交通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潘永花;UML已几近完美[N];网络世界;2004年
4 本报记者 朱栋材;扶残助残 弘扬人道[N];华夏时报;2001年
5 新野县一高中 乔平;幂函数建模应用两例[N];学知报;2011年
6 沈默;深圳将建模具产业集聚基地[N];中国工业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柴雅晶;速度奇迹与销售“神话”[N];黑龙江日报;2004年
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曹景广;用UML实现ERP系统建模(六)[N];国际商报;2002年
9 瑞莉编译;BPM在技术和业务间搭起桥梁[N];计算机世界;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马波;争分夺秒建模型[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苗;军队士气模型、影响因素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干飞;矿产资源消耗演化复杂性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曹守华;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交通特性分析及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雷利安;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胡世广;具备智能特征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构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米钰;重组菌生产类人胶原蛋白发酵过程建模与控制[D];西北大学;2006年
7 刘亚玲;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茆美琴;风光柴蓄复合发电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9 邱灿华;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10 肖明兴;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织织物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燕;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葛蔓蔓;部属综合性大学现状数据分析与适宜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中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徐海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评估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5 罗泉达;猪粪堆肥腐熟度指标及影响堆肥腐熟因素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6 曹国强;城市避震疏散和救助医疗机构规划问题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肖竹;企业营销危机预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8 杨忠学;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单平;风景区环境管理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10 赵雪锋;通用应用软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6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