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及其应对:跨文化比较诗学评议
本文选题:西方学界 + 东方转向 ; 参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estern colonialism declined and the center of civilization gradually moved eastward.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poetics, characterized by cross-cultural studies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is the product of the "oriental turn"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which means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literary studies 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academic paradigm. The East only contains China and cannot be equated with China. In today's world cultural pattern, China, as a monolithic element of oriental multiculturalism, occupies a relatively limited position and influence.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poetics in China basically revolves ar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d has a strong "western-centered" color. We also need to expand our comparative poetics to non-western and post-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poetic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hinese poetics,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smopolitan poetic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endow it with new contents and form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of Chinese poetic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文论西方化问题研究”(NCET-07-07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美学西化问题研究”(09BZW006)
【分类号】:I0-03;I1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又铭,赵艳普;动态中的东西思维模式——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领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方汉文;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4 付轶男;饶从满;;比较教育学科本体论的前提性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5 王立;文化·审美·题材主题——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综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6 李红侠;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7 李科;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及其归属看译者的地位[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古岩;新世纪的文学批评是怎样的批评——当下文学批评的困惑与走向[J];当代文坛;2000年02期
9 孙辉;西方批评话语入传效应及对策[J];当代文坛;2003年03期
10 王珂;论外国散文诗的文体生成及对中国新诗文体建设的影响[J];东方论坛;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珂;;外国诗歌的“中国式”翻译对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王文初;;从拉斯蒂涅与七哥的比较看西方文学对方方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冯文坤;“自然”思微与诗学再识[D];苏州大学;2002年
4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5 徐健顺;《三国史记》的文学价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阳文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暨南大学;2003年
8 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池水涌;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秀娟;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股评写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4 罗梅;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探索[D];四川大学;2002年
5 孙海燕;设计发展战略层面的资源认识[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6 金莲华;中韩文坛两道绚丽风景[D];延边大学;2003年
7 钟昌虎;笛福小说的文化透视[D];湘潭大学;2003年
8 胡琳;叙事文学史上的三级跳[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华;鲁迅尼采悲剧观比较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91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