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比较文学
本文选题:胡适 + 革命文学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摘要】: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在哲学、教育、政治、中国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早为学界所关注。同时他还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但他这方面的实绩却被忽视了。本文通过对其理论文献及日记、书信等的发掘、梳理与辨析,指出他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并对其文学比较意识的形成因由进行了简要剖析。
[Abstract]:Hu Shi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Chinese New Culture Movement. His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y, education, politic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have long been concerned by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he i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ut his achievements are ignored. By exploring his theoretical literature, diaries, letters, and so 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he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arallel studies, and hermeneutical stud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his literary comparative consciousness are briefly analyzed.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03;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毅;试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缺失[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2 陈怀宇;白璧德之佛学及其对中国学者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苗怀明;乡关何处觅英魂——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生平著述考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J];江淮论坛;2005年04期
5 蔡玉辉;《荒原》中的意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苏惠敏;;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黄亚慧;从《前赤壁赋》看汉语典故的英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李顺春;略论通感在中英诗歌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邓程;病句诗与薛蟠体——新诗90年代的两种表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珂,代绪宇;意象派诗歌的文体源流及对新诗革命和新诗文体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太原;;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自由主义者眼中的民族主义——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2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成业;英汉诗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莺;庞德——中国原动力[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宋蕾;诗歌意象与翻译[D];外交学院;2002年
5 陆杰;重写的故事——王小波与现代汉语文学[D];暨南大学;2002年
6 李黎艳;《红楼梦》英译本的文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张立驰;论《尘埃落定》的语言诗性美[D];安徽大学;2003年
8 段敏;翻译家许渊冲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梁晶;威廉·卡洛斯·威廉斯[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熊毅;裂变的声音[D];湘潭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锦翔;胡适与文学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6年04期
2 陆发春;陈垣与胡适国学研究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姬建民;“以脚为笔”[J];了望;2000年45期
4 任生名;胡适与比较的文学研究观[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5 韩石山;在复旦中文系的演讲[J];文学自由谈;2002年03期
6 周安华;在大借鉴的时代语境中创新——论胡适对问题剧艺术的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马骋;;胡适与易卜生现实主义文学观之辨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洪树林;;胡适早期的文学美学思想(下)[J];合肥教育院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廖七一;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廖七一;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以胡适译诗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芙;胡适墨宝品出市场[N];中国商报;2007年
2 张敏;俄罗斯文学之于中国文学影响[N];文艺报;2006年
3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4 胡鹏林;文学祛魅的反思性批判[N];文艺报;2006年
5 杨建民;徐志摩与歌德四句诗的六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日]大江健三郎 王中忱 译;我如何领悟中国的近、现代文学[N];北京日报;2000年
7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唐岫敏;“新传记”在中国[N];文艺报;2005年
9 林希;普罗文学:珍贵的文学遗产[N];文艺报;2006年
10 李洁非;文学会被市场弄“脏”吗[N];文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纪海龙;“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翔;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常华;胡适诗歌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周继铭;文学翻译的操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黄景民;关于中国“左联”与韩国“卡普”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刘九茹;梁译莎士比亚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陈波;胡秋原三十年代文艺思想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淑芳;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与鲁迅的文艺观[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李艳霞;从目的论来看鲁迅梁实秋翻译选择的异同[D];郑州大学;2006年
9 魏国珍;从操纵论视角管窥徐志摩诗歌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刘芳;诗学与文学翻译的读者接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1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