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概念的旅行及其核心要素的生成
本文选题:文本 + 理论旅行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文本是一个不断发展变迁的概念,它是在理论旅行中不断阐发和生长的。论文梳理了文本理论和概念在西方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并总结了20世纪西方三类文本概念,分析了这些文本概念中,语言、结构、读者、审美和意识形态等核心因素的不断增长。这些核心要素正是文本概念在不断的理论旅行中逐渐扩展和被发现的。
[Abstract]:The text is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oncept, which is constantly elucidated and grown in theoretical travel. The thesis combs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ext theory and concept in the west, and summarizes the three Western concepts of the tex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nalyzes the core factors of these concepts, such as language, structure, readers, aesthetic and ideology.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se core elements are the gradual expansion and discovery of the concept of text in continuous theoretical travel.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ZW005)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蒋继华,苍中洪;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井华,宋春香;道儒相济的自由喧声——萨特的艺术与美学批评理论[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5 李金辉;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李胜清;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何国平;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李红侠;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10 张文东;重申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2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6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英;科技翻译的接受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滕志朋;叙述学:作者“死亡”之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林(更生);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8 洪伟;东晋门阀政治与东晋玄言诗[D];湘潭大学;2002年
9 胡卫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10 李敏;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中;;经典失语与文本理论建构的必要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李长中;;是解构还是重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冯新平;;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李俊玉;当代文论中的文本理论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5 魏育邻;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研究——以分析夏目漱石的文本等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3期
6 董希文;;文学文本研究三题[J];名作欣赏;2007年04期
7 肖庆华;;“生”与“死”的荣耀——解构主义视域中的译者[J];考试周刊;2007年04期
8 庄晨曦;;《哥本哈根》:一个待阐释的文本[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9 缪秀慧;;小议“彼得堡文本”中的语义对立[J];俄语学习;2009年01期
10 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与文学形式研究[J];江汉论坛;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玲;王妙月;;复杂大模型地震反射波走时反演[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王阳;;模态逻辑·形式语义·文本符号[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3 胡海;;文学界定转换与文论体系重构——由《文心雕龙》切入[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常旭;Yuzuru ASHIDA;Koichi SASSA;;用反射波层析成象技术确定地震速度[A];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5 卢明辉;杨慧珠;;小生境遗传算法反演井间地震资料中P波各项异性参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郑澎;王晓玲;罗斌;李阳春;;放射性材料加工过程的虚拟培训系统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乔雨;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李红兴;文本神话在网络[N];财经时报;2006年
4 鲁枢元;文学为何漠视“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1年
5 鲁枢元;文学界为何漠视“生态”?[N];光明日报;2001年
6 ;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戴锦华;文化研究的可能[N];文汇报;2003年
8 陈振华;正视问题 回归理性[N];安徽日报;2009年
9 毕日生;文艺心理学研究当代转型的尝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顺利;文本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发友;新闻文本显性状态及其潜在张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冯林;族群迁徙与道教建筑民俗源流[D];武汉大学;2010年
8 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王金凤;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杨;德里达的文本理论及其理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履骅;后殖民批评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3 黄艳兰;文化诗学视域下伊格尔顿文本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迎春;互文性与英语报刊消息的汉译[D];中南大学;2007年
5 张雪;网络文本传播中的互文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唐振声;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文本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清华;从理论旅行及翻译的政治角度看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男;理论的旅行[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光辉;罗兰·巴特作者消亡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清;论保罗·利科尔的文本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93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