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浅析文学欣赏的体验性

发布时间:2018-04-23 23:03

  本文选题:体验 + 生命对话 ; 参考:《名作欣赏》2011年12期


【摘要】:文学欣赏的体验性,是读者走进文本与作品的"对话",是对作品的"填空";是对读者自主感悟的重视;是对读者个性化阅读的爱护。审美力是决定审美体验水平的关键因素。
[Abstract]:The experiential nature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is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works, the "filling in the blanks" of the work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ader's self-perception, and the love of the reader's individualized reading. Aesthetic power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李红凯;哲学视域中的“对话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06期

3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2期

4 李瑛;论中学语文教育的两大任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佑清;两种活动在两类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韩淑萍;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3 康丽颖;;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韩淑萍;体验:从生命维度上对教育的诠释[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黄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7期

6 李英;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3期

7 陈彩燕;倡导体验式的教育学术论文风格——作为读者、作者与编辑的体验[J];学术界;2003年04期

8 李虎林;新课改视域中的课堂教学体验及其内在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张良;;论生命的体验与教学过程[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姜飞;修辞立其诚[D];四川大学;2006年

8 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栾贻爱;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范冬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汉芳;论道德教育中的体验[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肖海平;跨越时空的对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志泉;体验教育—当代教育的呼唤[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石文山;实践 智慧与健康[D];扬州大学;2004年

10 朱宇波;科学课程理想:批判与重建[D];苏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天宝,王攀峰;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2 张华;西方多元道德教育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骧;论文学的功能[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5期

2 陶徽希;;审美体验与直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高旭东;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讨论综述[J];文史哲;1986年01期

4 柴秋霞;;论数字艺术审美表现[J];艺术百家;2007年S1期

5 仲晓义;;如何加强对非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J];考试周刊;2008年24期

6 刘卉;;由艺术再现所激发的审美经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李尚婕;李季;董玉瑛;;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8 花志红;创作主体的主体体验与艺术感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齐春红;;艺术语言产生的认知动因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刘成纪;;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潘红;;夹缝里的风景——论黄源深先生译《简爱》的审美特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郑国铨;;论文学的价值观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3 王朝元;;多维视域下的文学本质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郭瑞;;“创作方法”辨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5 刘根生;;创新中的疑窦——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几点质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林大础;郑娟榕;;开辟小说辞章学之先河——祝敏青《小说辞章学》评介[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辉;崇高的两副面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胡经之;生活审美化,艺术应何为?[N];文艺报;2005年

3 贾鸣;文学创作离不开理性主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吕品田;营造当代艺术的中国气象[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童庆炳;联想与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赵振祥;漫谈崇高美[N];文艺报;2005年

7 吴立昌;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南开大学 陈欣;摄影文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影像文本[N];文艺报;2002年

9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周大明;文艺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学科[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平;现象学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秦璐;当代时尚的审美体验[D];四川大学;2006年

3 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毕曼;“味象”之“味”的心理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乖宁;审美对象的现象学阐释[D];西北大学;2004年

6 陈姣娇;解读网络交互状态下的个性化审美体验[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剑;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静;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展辉;文艺新思维论纲[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岩海;简论艺术创作语境中的情感审美判断力[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94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4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