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反讽之管窥

发布时间:2018-04-23 23:40

  本文选题:文学作品 + 情景反讽 ; 参考:《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摘要】:情景反讽与语词反讽是反讽的两种最基本类型,而以往研究的焦点仅限于语词反讽,本文从语用特征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反讽进行举例,进一步揭示情景反讽这一文学创作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展开和揭示主题以及抨击社会制度等方面所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Abstract]:Situational irony and verbal irony are the two most basic types of irony, but the focus of previous studies is confined to verbal irony. This paper gives an example of situational irony i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It is further revealed that situational irony plays a unique role in portraying characters, developing and revealing themes and attacking social systems.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春华;涂靖;;情景反讽的类别及语用特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涂靖;反讽的语用特征和限制条件[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亦萌;;从“冰山原则”浅谈《在异乡》中人物的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2 秦清玲;;析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体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晏林;;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题目的诠释[J];成才之路;2008年29期

4 刘建怀;;反语语用特征小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孙艺桐;;奥斯丁小说中反讽误解的语用解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5期

6 王济华;;辩论文本中言语反讽的语境暗示[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明心;王俊英;;英美文学的层进式教学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4期

8 金陈铭;;奥斯丁小说中反讽误解的语用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9 陈艳玲;;对英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10 李秋杰;;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姚俊;汉英言语反讽的形式与功能一项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赵虹;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孙晓青;文学印象主义与薇拉·凯瑟的美学追求[D];河南大学;2008年

4 胡丹;学生视角的中国教师批评话语的功能—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彦;《傻瓜威尔逊》中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2 周骞;《飘》中言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石晓辉;调侃话语的词汇语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竞越;英语歧义的形成机制及其消解、利用[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张可;俄汉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葛丽萍;反语的语用顺应性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7 张利;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反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明安;《鲁滨逊漂流记》,,《白鲸》和《老人与海》中海洋的蕴涵和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朱燕;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韦晓保;言语交际中的反语理解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春华;赵艳丽;;情景反讽与语辞反讽之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胡春华;涂靖;;情景反讽的类别及语用特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范荣;;反语及其语用理解[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2期

4 何毅;;反语的语用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刘县军;;浅析英语非规范语的语用特征[J];科技资讯;2008年27期

6 黄朝立;;英语谚语的语用分析及翻译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张小玲;;网络语言中的英语语用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周林娟;唐千友;;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03期

9 邴tD;孙旭;;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媛;董良峰;;论商务谈判中幽默语言的语用特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苗歌;;我与文学——复一位青年习作者[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5 李霞;夏青;;论对小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6 胥伟;;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7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铁凝;;文学是灯——东西文学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9 方志远;;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10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冉放;用笔书写新生活[N];广元日报;2010年

2 孙云晓;我为什么要写《拯救男孩》[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战雪雷;高稿酬能催生高品质文学作品?[N];中国财经报;2010年

4 广河中学 马国民;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N];民族日报;2009年

5 吕游;叶梅文学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9年

6 赫章县财神镇中心小学 杜智慧;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N];法制生活报;2010年

7 记者陈静 通信员汪杨;文学作品更为重视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闽闻;福建省“南国风”海峡西岸题材文学作品大赛揭晓[N];文艺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颜婧;犍为文学作品集体亮相[N];四川日报;2009年

10 秦闻;三部文学作品入选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沁;探索文学作品应用的教学新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维吾尔现当代作家祖农·哈迪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4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5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甄凤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研究:COLSEC中的预构成语块、图式、语用特征及策略[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春华;情景反讽的语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冬杰;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萨茹拉;从近现代日本的历史环境出发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鸟”[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王晓丽;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田岩;文学作品中英汉恭维赞赏语比较[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6 唐万山;论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万美芳;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彦;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10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0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