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实质多元主义的理论建构——我看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
本文选题:后本质主义 + 理论建构 ; 参考:《文艺争鸣》2009年05期
【摘要】:正在中外文论史上,大多数重要的理论建构都涉及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当前的本质论和建构论之争同时在本体论(建构什么)和方法论(如何建构)两个层面上展开,业已深入到理论建构的具体纲领和细节。这场讨论的深入很有可能会造就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volves two aspects of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current controversy of essential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has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two levels of Ontology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y (how to construct), which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concrete program and details of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Will make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魏则云;R·罗蒂的后科学文化观评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林乐香;;哲学与文化的和而不同关系[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5 刘建军,刘雪峰;《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7 赵凌云;后现代科学观之审视与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8 魏家文;《骆驼祥子》悲剧成因新探[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9 秦小丽;;后现代性的有机主义与图书馆服务理念[J];图书与情报;2005年06期
10 金吾伦;科学进步和“不可通约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5 蔚然;从写实主义视角重新研究《红楼梦》[D];复旦大学;2004年
6 阎莉;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山西大学;2005年
7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红涛;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滕志朋;叙述学:作者“死亡”之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冯玉华;后现代伦理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欣;从对话看宗教因素对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丽娜;时间:童话的“阿德涅彩线”——论童话的叙事结构[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2 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3 陶东风;;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耀坤;论思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邢新力;观察和实验活动中的理论渗透性[J];社会科学;1987年09期
3 何云峰;知识简单性原则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J];东岳论丛;1987年06期
4 万俊人;民;;康德与萨特主体伦理思想比较[J];哲学动态;1987年07期
5 王刚;《诗歌形态美学》略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竞文;文学理论建构各家说[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7 雷启立;新的理论需要扎实的积累与变革[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4期
8 ;文论的本体性研究与主体性理论建构的统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6期
9 林泉;;首届全国语言与文化研讨会纪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10 何其敏;《宗教学通论》理论建构的特色[J];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学超;庞维国;;9—16岁儿童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王晓;;试论新风水学的建立[A];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邹诗鹏;;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价值[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黄俊杰;;试论广义写作[A];贵州重庆河北海南四省市写作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吉发;;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孔俊婷;董晓玉;;绿色设计——21世纪健康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吴凡明;;诚与信—体用的分疏与统合——朱熹诚信思想的理论建构[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安伦;文学的另一道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李星;探索生态美学建构[N];光明日报;2001年
3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李炳彦;展现科学理论创新的时代特征[N];中国国防报;2002年
5 江 搏;首都师大举起“发展教育学”旗帜[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王松涛;从旅游文化到文化旅游[N];光明日报;2002年
7 汤丰林;创新教育,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02年
8 龙翼飞;重构企业法人产权基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反思与重构》评介[N];检察日报;2002年
9 金梦兰;文本意义与文学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郑融;男女平等理论研讨会上的三个热点[N];中国妇女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邹晓燕;3—5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海星;普遍的人权与人权的普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王圣育;近代乡村自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秦予;当代图书编辑美学的理论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2 车凤成;约翰·霍克斯《第二张皮》的主题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肖云;试论拉丁美洲解放神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魏冬峰;“90年代诗歌批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6 王琴;《乐记》美学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正中;中国人的现代化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志国;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整合理论建构[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9 吕晓乐;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对策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边立志;促进学生发展的外语教学评价模式的理论建构[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94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