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媒体艺术:陌生化与日常性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8-04-29 03:27

  本文选题:新媒体艺术 + 美学特征 ; 参考:《艺术百家》2009年01期


【摘要】:新媒体艺术贵在其"新"、其"奇",具有陌生化的特性,具体表现有艺术家反常化思维及其作品中艺术手法的创新,如拼贴、仿真、拟像等数字化技术应用,这些构成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奇观性。对此,学者们已有不少论述。但对新媒体艺术的另一面——日常性品格,也就是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学术界重视不够。在全面考察新媒体艺术的存在方式时应该将其陌生化与日常性特点结合起来辩证剖析,因为二者表面看似矛盾而实则共存于新媒体艺术中。
[Abstract]:The art of new media mainly lies in its "new", "strang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ngenes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abnormal thinking of the artist and the innovation of artistic techniques in his work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such as collage, simulation, impersonation, and so on. These constitute the wonders of the new media ar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rt. To this, the scholar already had a lot of exposition. However, 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daily character of the new media art,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its real life. I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new media art,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ts defamiliarization with the daily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ical analysis, because the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but actually coexist in the new media ar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110.9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杰,吕杰;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3 舒志定;知识批判:学术自由的一种解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4 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广君;张建鲲;徐文彬;;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闫笑雨;大众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李楠;上海小报中的两种市民文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啸,田洪亮;关于课程“目标模式”的人文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9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沈贵鹏;活动课程的心理教育价值——关于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3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7 罗亚;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10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绪龙;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艳云;徐悲鸿和刘海粟油画教学比较[D];河南大学;2003年

3 陈卫华;从文化角度看通俗小说的模式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春花;艺术人类学简史[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王思特;巴托克《小宇宙》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6 罗立桂;网络文学的创作特征及其对传统文学写作品格的解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虞英;从现代艺术视野阐释建筑设计过程的非定式思考 [D];江南大学;2004年

8 顾习龙;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4年

9 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耀国;从主体性看人的全面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尧;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1980年06期

2 赵南荣;什么是美的本质?——施昌东在其专著《“美”的探索》中提出新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蔡育曙;《风骨》与阳刚美[J];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4 董学文;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悲剧审美特征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张文勋;文艺必须给人以美感——论严沧浪的“兴趣”说[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2期

6 ;什么是美学——《美学十讲》第一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7 ;美学研究的一个新收获[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4期

8 韩钟文;;哲理诗新探[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9 杉沐;;读刘禹锡咏长江诗三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10 王世德;“形象大于思想”是一条重要的美学原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培翔;;略说盛唐边塞诗美学特征[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杜志军;;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风格为考察中心[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魏秀荣;;简谈民歌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陈锦;;试论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蒋齐生;;抓拍的技术和艺术[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8 胡颖;;新闻摄影与美学的关系[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9 王胜利;;构建新闻摄影美学的几点思考[A];思考的相机——第八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杨兴华;;孔子诗论与诗歌的衰微[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杰;男装世界也缤纷[N];中国质量报;2000年

2 曾庆瑞;天国儿女行 荧屏诵史诗[N];光明日报;2000年

3 重;“尤今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00年

4 许江;新媒体:在拓展与审视之间[N];美术报;2001年

5 高士明;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的现实与选择[N];美术报;2001年

6 记者 李舫、王淑军;中央美术学院喜迁新校园[N];人民日报;2001年

7 文京;晚来天欲雪 鲜手破新橙[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东方;什么是摄影文学[N];文艺报;2001年

9 ;打造当代艺术的“中国品牌”[N];北京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虫虫;数字艺术因网络而盛放[N];电脑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谢芳;从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看20世纪德语戏剧的美学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常立;“他们”作家研究:韩东·鲁羊·朱文[D];复旦大学;2004年

4 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边静;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7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献贞;先锋小说反向叙事的美学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温辉;意象和意境:英译唐人绝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亚培;试谈王昌龄七绝诗的声韵美[D];河北大学;2000年

4 刘建彬;中国当代城市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温凤霞;论无名氏小说的诗化品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赵启赢;关于竞技体操美学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8 苗元华;现代教育电视节目画面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沈远安;论杜拉斯的毁灭主题[D];暨南大学;2001年

10 王玉国;从表演的差异性看戏曲与曲艺的不同美学特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本文编号:1818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18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