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艺术作品不堪承受之重——现象学的艺术真理观批判
本文选题:海德格尔 + 艺术作品 ; 参考:《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摘要】: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在建构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时,试图把艺术作品之真理性的基础建立在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上,从存在论角度来解释艺术作品之意义的发生,并将之判定为"真理的自行发生"。这种作法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区分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和艺术作品在内容层面上的"意义",并试图用存在论意义来填充艺术作品的"意义",这有违艺术作品的意义结构,并丧失了艺术解释所应具有的限度。存在论上的真理性应当建立在符合论"意义"的真理性之上,以艺术作品之"意义"的历史生成为主体,从而形成以内容意义上的真理性与生成意义上的真理性相互支撑的艺术作品真理性。
[Abstract]:The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Heidegger, when constructing the truth of the works of art, attempts to base the truth of the works of art on the nature of the existentialism of the works of art, and to expla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ks of art from the angle of ontology. And to judge it as "the truth of the self-occurrence." The problem with this approach is that he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existential meaning of an art work and the "meaning" of an art work at the content level, and attempts to fill in the "meaning" of an art work with the existential meaning,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meaning structure of the work of art. And lost the art explanation should have the limit. The truth of existentialis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uth which accords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theory, with the historical gene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ks of art as the main body. Thus, the truth of art works is supported by the truth in the meaning of content and the truth in the sense of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2010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西方美学的演进与存在论之关系研究”(2010BWY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汤拥华;;也谈海德格尔的错误与艺术真理性问题[J];人文杂志;2008年05期
2 刘旭光;;当代美学对艺术真理性的几种理论与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3 梅耶·夏皮罗,丁宁;描绘个人物品的静物画──关于海德格尔和凡高的札记[J];世界美术;2000年03期
4 刘旭光;;作为社会存在的艺术作品——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再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旭光;;谁是凡·高那双鞋的主人——关于现象学视野下艺术中的真理问题[J];学术月刊;2007年09期
6 张廷国;蒋邦芹;;真理:去蔽与经验——兼论“谁是凡·高那双鞋的主人”[J];哲学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晓光;浅析邓小平关于时间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杜萌若;;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J];书画世界;2011年01期
7 徐妍;;浅谈二十世纪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和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8 齐国平;孟亚男;;“此在”与“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存在主义视角[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9 徐珂;;解构论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视阈[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于,
本文编号:1821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2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