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读者反应批评:对读者的多重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30 00:29

  本文选题:读者反应批评 + 文学批评 ; 参考:《求索》2011年07期


【摘要】:读者反应批评家对"读者"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他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吉布森与里法泰尔强调文本的客观性及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规定性,采用的仍是结构主义方法;伊瑟尔向前迈进了一步,强调读者主动参与制造文本的意义,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费什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他认为阅读是体验,而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解释;而卡勒则把制定理论的任务放在了首位,把具体的批评阐释放到了从属地位;而针对现实读者展开的实证研究,因其采用的定性定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为文学研究的某些领域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答案。
[Abstract]: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readers" by readers' response critics reflect their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methods. Gibson and Rifattel emphasize the objectivity of the text and its prescrip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eaning generation, and continue to adopt a structuralist approach. Iser takes a step forward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ad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ext. Fash is the co-creator of the work; Fash goes further along this road, he thinks that reading is an experience, not an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while Keller puts the task of making theory first, and puts concrete criticism and interpretation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or the real readers, because of i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can provide some reliable answers for some areas of literary research.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工业大学;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蒋继华,苍中洪;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井华,宋春香;道儒相济的自由喧声——萨特的艺术与美学批评理论[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5 何国平;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李红侠;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7 吴清伙;宋玉《九辩》的情感母题与柳永羁旅词的雅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陈晓云;论影视文化的神话特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宋安妮;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静;广告翻译策略:接受美学视野[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7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春新;《汉俄教学字典》:理论构建与编纂实践总结[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徐文英;科技翻译的接受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胡卫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5 侯静敏;论课程的过程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华;中学语言教材范文编选的文化视野[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丽君;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淑玲;新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虞黎明;论《史记》在宋代的接受[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晓芳;论九十年代都市小品文[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虎军;从读者经验到阐释社会——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评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石群山;;从附庸到主体——谈读者作为文学研究主体的实现[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李士军;;感受文体学: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于兆辉;;“读者反应批评”中读者观之流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杨平;;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翻译批评新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6 张世君;;文学批评阅读法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7 吴锡民;文学批评与法律环境——莎评“新成果”引出的话题[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梅美莲,朱晓晖;文学批评言语行为意义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李建国;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学术史考察—以目录为对象[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李静;;卑从的艺术与自由的艺术[J];南方文坛;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申载春;;影视时代的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李树榕;;方法:在批评标准与批评实践之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2 张涛甫;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N];文汇报;2011年

3 解玺璋;80后写作挑战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4年

4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5 郑正;文学批评怎么能这样写[N];重庆商报;2000年

6 张立国;文学批评之前瞻[N];河北日报;2001年

7 秦 俑;文学批评的德性[N];陕西日报;2003年

8 吴亮 杨扬;或前或后:文学批评的位置[N];文学报;2003年

9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10 本月撰稿 梁鸿鹰;呼唤文学批评 实效性的回归[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7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8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9 部铁军;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年

8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晔;对“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争论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勇宾;文学与法律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22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22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