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研究的学科权力:知识转换和嫁接

发布时间:2018-05-11 00:21

  本文选题:文学研究 + 学科权力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摘要】:文学知识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文学知识求知、求真这种面对事实的简单外貌下,可能遮蔽了它作为主体的秩序建构执行者的性质,文学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关于文学的话语秩序的建构!在文学知识的运作中,它和某种渗透到学科中的权力发生紧密关联。这种权力关系在文学研究的学科策略上有鲜明的体现。另外,在文学的想象框架中,文学知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bstract]:Literary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literary research. Under the simple appearance of seeking knowledge and truth in the face of facts, it may obscure the nature of its executor of order construction as the subject. Literature knowledge is,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scourse order about literature. In the operation of literary knowledg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wer that permeates the subject. This kind of power relation has the distinct manifestation i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discipline strategy. In addition, literary knowledge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iterary imagin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家荣;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王小波《黄金时代》解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 朱秀元;索尔·贝娄小说的二项对立艺术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温恕;马谢雷论科学的文学批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王剑;现代诗的空间建构[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5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6 王鸿生;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读《受活》[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7 董馨;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J];东岳论丛;2005年03期

8 易兴霞;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J];福建外语;2001年03期

9 李眉,尤文虎;解构主义的语言学传统[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10 刘俐俐;;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艺术价值构成探寻[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桂奎;中国写人学[D];复旦大学;2005年

7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秀萍;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龙;中国大陆当代诗歌形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傅晓微;艾·巴·辛格创作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熊毅;裂变的声音[D];湘潭大学;2003年

5 钟琴;真实的虚构:新时期元小说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秋红;对先锋思潮的透彻观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陶湘露;西方文学批语层次学说探幽[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涛;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邱宏光;陈应松小说论[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Г.Н.波斯佩洛夫 ,宋若男;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2 刘晓军 ,饶青欣;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视角下的文学研究[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5期

3 刘辉;;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王宁访谈[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4 张荣翼;;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实体、想象和体制[J];中州学刊;2009年04期

5 方成;;走向“文化病理学”的文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9年05期

6 吕娟霞;;西方生态批评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金依俚;文学研究方法综述[J];娄底师专学报;1985年03期

8 王元化;关于目前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文艺研究;1987年01期

9 王善忠;;我观《文学评论》之不足[J];文学评论;1989年06期

10 户晓辉;;文学研究的一个当代话题——评《文学与治疗》[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煜;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与世界性[N];文艺报;2005年

3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4 黄震云;当前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课题[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宁;文学研究开拓全方位视角[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毛正天 徐燕来;当前文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理论讨论[N];文艺报;2005年

9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9 吴雪梅;格尔兹的仪式观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晖晖;文学研究术语“文学范式”何以可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1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71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d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