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走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

发布时间:2018-05-13 10:58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 后理论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摘要】:近年来,文学理论界出现"理论之后"、"反理论"、"理论终结"、"理论之死"等论调,"后理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后理论"不仅不拒斥理论,反而昭示着即将到来的理论。面对文学理论的非文学化、体制化和"科际整合"之势,关注文学之维,回应文学问题,当是"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合法性根据所在。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积极探索二者对话的可能和张力的消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应该成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建构新范式的自觉追求。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ies of "after theory", "anti-theory", "theory end", "theory death" and so on have appeared in the literary theory circle, and "post-theory" has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horizon. " Post-theory "not only does not reject the theory, but also reveals the coming theory." In the face of the tendency of non-literatur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mension of literature and responding to literary problems should be the basis for the legitimacy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post-theory era.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theoretical paradigms, actively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dialogue between them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ension and seeking certainty in uncertainty should become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constructing a new paradigm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post-theory er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2 王宁;全球化、文化研究和当代批评理论的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3 周宪;;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4 张箭飞;文化理论在西方的死亡[J];学术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宪章;[N];中华读书报;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9 王丽;;被诅咒的家族——论尤金·奥尼尔家族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钢;;在现代审美视域里谈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张大为;;“诗意人类学”:中国古典诗学与解构主义的精神会通[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杨子怡;;经与诗的博弈:汉代经学文化氛围中诗性的困境[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C];2008年

10 谢德胜;;《诗》叙事变化管窥——以《氓》、《节南山》、《生民》为研究中心[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七辑)——第八届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9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7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宁;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朱荔芳;朱敏;陶丽君;;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撰写的结构与语言范式[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4 张跃;;简析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及形态转向[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5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6 邓炜煜;;油画艺术范式的演变来源于对社会时代精神的写照[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7 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文学理论[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8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9 何小虎;;公民社会与政府治理范式的变革[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郭学利;;新时期社科研究范式的演变[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何树全;;走动式——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8 黄涛;;论构建生态技术范式[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宝剑;对文学理论的冷峻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3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4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7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蒋述卓;建构短信文学理论[N];文艺报;2011年

9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3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新强;美国《统一商法典》法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善根;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刚;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经济学范式的传承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继山;闲暇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之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邓凡茂;课堂评价范式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仲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审美范式的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魏成宇;宫体传统与花间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潘丽霞;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范式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3年

8 穆静;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范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缨;建构中国特色判例制度刍议[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罗丹;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从独白到对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82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2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0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