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心本”:邓以蛰美学命名的一种尝试

发布时间:2018-05-13 22:01

  本文选题:美学研究 + 审美活动 ; 参考:《文学评论》2011年06期


【摘要】:邓以蛰曾与宗白华并称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但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却遭遇冷落;其中原因之一,在于邓以蛰美学缺乏一个恰当命名。事实上,邓以蛰无意中以包括"人心"与"道心"两层内涵的"心"之范畴建构了其"心本"艺术审美本体论,而可以"心本"命名其美学理想。邓以蛰的"心本"艺术审美本体论深受老庄"心论"哲学思想、黑格尔"理想论"美学观以及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论"美学观的深刻影响。
[Abstract]:Deng Yizhi and Zong Baihua once claimed to enjoy the reputation of "Nan Zongbei Deng", bu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it was neglected, one of the reasons was the lack of a proper name for Deng Yi-stung 's aesthetics. As a matter of fact, Deng Yizhi unwittingly constructed his "heart" aesthetic ontology with two connotations of "heart" and "Tao heart", and could name his aesthetic ideal as "heart based". Deng Yizhi's "Xin Ben" aesthetic ontolog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Laozhuang's "mind theory" philosophy, Hegel's "ideal theory" aesthetic view and "expression theory" aesthetic view represented by Croc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邓以蛰‘心本’美学思想研究”(批准号09CZW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凤文学;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命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丁玲;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气”的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朱志荣;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高飞;空白与意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王德军;《世说新语》中的"形神"观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2 王国绶;;闻一多“绘画美”内涵的再探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3 张伯昭;;构建京剧学的重大课题:经典化和现代化[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3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4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向明礼;多酸药物电子结构及其与抗肿瘤活性间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葛伟;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D];河南大学;2001年

4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5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莹;;“文本间距”与文学翻译审美理解的实现[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2 吴坚新;;浅淡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J];大舞台;2011年06期

3 彭圣芳;;朱志荣中国艺术美学研究论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吴金香;;浅论艺术与美学之关系——以宗白华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5 王洪琛;;穿越理论主义的美学写作——评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6 齐瑞星;鲁微微;;艺术审美中的距离[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7 郭振文;;艺术与趣味——以艳俗艺术为例兼议当代艺术倾向[J];艺术.生活;2011年04期

8 陆涛;;赵宪章教授的形式美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10 黄贤春;谢建明;;论“艺术系统”作为一般艺术学的独立研究对象[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凌珑;;略论审美想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2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从荣;;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系统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兆吉;;创建三足鼎立的文艺心理学刍议[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7 赵慧平;;批评的视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8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艾莲;曾永成;;从对生活的“反映”到文艺创作的“产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韩子仲;;象与像——物象的存在与显现[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静 牛军;文艺美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7年

2 王琦;泛娱乐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学精神[N];文艺报;2008年

3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4 中共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重视审美的价值取向[N];人民日报;2010年

5 王杰;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N];文艺报;2005年

6 赖大仁 毕日升;文艺美学的现代性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胡良桂;直面现实与审美超越[N];人民日报;2008年

8 赵奎英;美学关注人的现实生存[N];文艺报;2003年

9 王琪森;“作家富豪榜”,还是收起来吧[N];解放日报;2006年

10 王春辰;美的滥用[N];美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5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6 周伟业;虚实相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8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9 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

本文编号:1884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4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f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