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詹姆逊的文类批评观探索

发布时间:2018-05-14 01:39

  本文选题:詹姆逊 + 文学形式 ; 参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摘要】: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批评家。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一种尝试,他对当代西方文类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思考,肯定文类批评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探讨了文类演进历史中的"形式的积淀"与"文类的不连续"问题,重新审视了文类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指出辩证批评有助于当代西方文类批评走出困境。
[Abstract]:Jameson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Marx literary critic and cultural critic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Marx's literary hermeneutics, he deeply thinks about the dilemma faced by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affirms the pos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Marx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evolution. In the problem of "form accumulation" and "discontinuity of literary typ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category a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s reexamin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dialectical criticism helps to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詹姆逊的文学形式批评研究”(项目编号:CX08B-025R)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深林;;《集结号》:祛政治化社会现实的象征性反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2 李金辉;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3 李胜清;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崔丽华;;从分歧走向融合——詹姆逊总体性思想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任悦姝;任爱殊;;评毛姆作品《教堂司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6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韩松;;詹姆逊现实性视域下的乌托邦思想[J];才智;2010年28期

8 潘海军;;中西视野下的战争叙事——以《长城万里图》和《西线无战事》为例[J];长城;2010年04期

9 张学祥;;拉尔夫·艾立森“脱俗”探源[J];长城;2010年08期

10 李跃庭;沈月明;;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论李锐小说《银城故事》历史叙事的困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肖伟胜;;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2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俊;;知识分子与信仰——从鲁迅的《祝福》说起[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4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6 洪伟;东晋门阀政治与东晋玄言诗[D];湘潭大学;2002年

7 彭立鸿;普列汉诺夫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曾艳平;女性书写与女性自传[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爱香;论艾特玛托夫创作中的人道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迪泳;;《文心雕龙》与《诗品》形式差异及其溯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刘欣;陈长利;;论文学形式的基本义项[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朱彦振;;晚期马克思主义之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4 雷茂奎;;古瓶装新酒 典雅复醇厚——读王希科古体词赋有感[J];绿风;2011年04期

5 张利群;;对骈文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审视——读莫道才《骈文通论》有感[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9期

6 黑丰;;穿过语言的“碱性”[J];朔方;2011年08期

7 张统宣;;敬之体:形式和历史的和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廖楠;;浅论中国当代歌词文学[J];山花;2011年16期

9 纳夫·哈克;苏伟;;预言的文本:以政治经济的方式再现“未来”[J];美术文献;2011年02期

10 千玲玲;;侗族说理赋初探[J];山花;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骞;;詹姆逊对“生产方式”的坚持与阐释[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陈胜云;;论詹姆逊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陈春莉;;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千里;继勇;;学习陶行知诗歌的点滴体会[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6 龙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现状及思考[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7 程伟礼;;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资本文明极限[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8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9 张炯;;新三十年文学的超越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10 程伟礼;;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充闾;以文学形式传英雄不朽[N];文艺报;2011年

2 康慨;詹姆逊获郝尔拜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王逢振;为什么编《詹姆逊文集》[N];光明日报;2004年

4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杨仁敬;詹姆逊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情结[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王地 通讯员 康锦 张晓军;“软色情”:借助文学形式发布淫秽信息[N];检察日报;2011年

7 王智慧 郑博超;以文学形式展现法治进程[N];检察日报;2008年

8 姚建斌;走向马克思主义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李世涛;詹姆逊:从后现代性返身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庄桂成 陈国恩;文学的审美泛化[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雅丽;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8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10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丰;詹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侯斌英;试论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4年

5 刘琼;试析F·R·詹姆逊的认知测绘思想[D];山西大学;2010年

6 丁升华;詹姆逊的文化转向理论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春娟;从詹姆逊关于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看语言论转向[D];安徽大学;2004年

8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希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慧鑫;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85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5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1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