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理论的西学东渐——本间久雄《文学概论》的西学渊源考

发布时间:2018-05-14 17:11

  本文选题:挪用 + 《文学概论》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4期


【摘要】:田汉的《文学概论》被公认是本间久雄《文学概论》的简要摹写,但后者也非自己独创,而是对温切斯特的《文学批评原理》和哈德森的《文学研究入门》两部西方著作进行借鉴、挪用以及融会的产物。通过考辩本间久雄《文学概论》的西学渊源,本文意图表明:第一,由编译、改写、挪用等手段构成的拿来主义是20世纪初中日知识界吸收西方知识的共同手段,"《摩罗诗力说》"现象不独为中国特色,日本知识界实在是始作俑者;第二,由"从温切斯特/哈德森到本间久雄再到田汉"所代表的理论旅行路线,构成了20世纪初文艺理论西学东渐的路径之一,因此也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以及文艺学之发生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Abstract]:Tian Han's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is recognized a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but the latter is not original. It is the product of Wynchester's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Hudson's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udies. By examining and debating the western origin of Jiu Xiong's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how that: first, by compiling, rewriting, Taking advantage of misappropriation and other means is a common means for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of China and Japan to absorb Western knowled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phenomenon of "Moro poetry theory" is not onl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with Japanese intellectuals. Second, The theoretical travel route represented by "from Winchester / Hudson to the Tian Han" constitutes one of the paths of the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to the eas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refor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伟;袁晓露;;“真诚”与“疑惑”——由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看文学史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董学文;戴晓华;;张之洞与文学研究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吴茂娟;;对中国新时期文艺本质问题研究之浅见[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5期

4 杨兴芳;梁胜明;倪佳佳;;新世纪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巡礼[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4期

5 尹传兰;刘锋杰;;1960年代初:文学弱政治化的理论策略及功用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刘雄平;;文说——一个还原中国古代的命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王维玉;;文艺学课程教学反思——由文艺学课程考试中的现象与问题说开去[J];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刘雄平;为中国古代“文说”正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10 董学文;凌玉建;;文学本质界定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凌玉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兰善兴;;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分析[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景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金龙;中国文艺学形式范畴的语义分析及百年来的演变概况[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伟平;董学文文艺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现实主义概念的演变[D];河南大学;2008年

5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7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白丽;新中国招贴艺术的历史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柴瑜;对童庆炳三版《文学理论教程》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欣华;中国文论中的“文体”关键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索松华;20世纪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四个时期[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06期

2 陆扬;;为中国“文艺学”正名[J];学术月刊;2007年08期

3 刘凡;摄影对绘画的挪用[J];装饰;2005年07期

4 尹小勇;;读图与挪用的娱乐化[J];美术大观;2011年07期

5 刘求长;对新版《文学概论》的几点意见[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罗天昱;钟远波;;浅析绘画和电影中的挪用[J];电影文学;2009年22期

7 钟远波;;当代艺术中的挪用[J];文艺研究;2009年11期

8 李长凤;步入理性的殿堂——《文学概论》教学谈[J];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9 王海平;;挪用在后现代艺术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10年15期

10 陈亚;李文乾;;值得称道的“挪用”[J];湖北审计;199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春红;挤占挪用的社保基金已基本收回[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2 ;依法严惩挤占挪用保险金行为[N];中国保险报;2000年

3 黄立佐;对这起挪用案件怎样定性[N];检察日报;2002年

4 记者 卓夫;防止挪用客户资金维护证券市场秩序[N];金融时报;2001年

5 记者 田俊荣;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N];人民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陈伟;我省各行业大过审计关[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7 木子;车辆通行费普遍被挪用[N];中国物资报;2000年

8 本报通讯员 吴夏冰 郑潘柯;金融界,,该如何应对“挪用”的挑战[N];检察日报;2002年

9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10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青;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D];复旦大学;2005年

5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7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8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9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5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6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力;转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8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8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