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没有线条的历史——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5 20:47

  本文选题:现当代艺术 + 中国当代艺术 ; 参考:《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摘要】: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史的发展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语言情境中发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复杂因素,传统和西方的艺术语言并存的系统,东方和西方长久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全球化的博弈空间,都成为中国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中不可摆脱的驱动力,同时它们又被灵活地转化为艺术家的创作资源。所以,在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中,回归和进取、取用和扬弃总是处于对流之中。政治、语言和资本等因素无法成为艺术史叙事的单一线条。相反,西方20世纪的艺术史叙事基本建立在艺术(美学)和社会系统相疏离的二元对立的线性逻辑上。这种线性历史观显然对中国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史观产生了影响。因此,如何寻找不同的叙事模式,找到一个更加符合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书写的认识角度和方法成为不可避免的挑战。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in China takes place in a very complicated social background and linguistic context. The complex factors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system of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artistic languages, the game space of globaliz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or a long time,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y have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y have been converted into creative resources of artists flexibly. Therefore,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return and enterprising, use and sublation are always in convection. Politics, language and capital can not become a single line of art history narr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narrative of art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est is based on the linear logic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art (aesthetics) and social systems. This linear view of history has obviously influenced China's view of art history since the 20 th century. Therefore, how to find different narrative models and find a mo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history writing understanding angle and method become an inevitable challenge.
【作者单位】: 美国匹兹堡大学;天津美术学院;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名潞;;论前卫艺术的本质与起源——从比格尔的《前卫理论》出发[J];文艺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名潞;;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3期

2 余永红;;后现代艺术背景下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J];艺术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蒯连会;对“观念至上”的反思[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樱洁;论观念艺术对重庆油画发展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回看“上海当代”[J];艺术与投资;2010年09期

2 阮渭平;;“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笔谈讨论(67) 中国“当代艺术”:“反美学”的“美元学”[J];美术;2006年12期

3 李伟力;;当代艺术的文人化——论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的文人情结[J];美术大观;2009年05期

4 刘淳;;穿越历史 直面现实——“方力钧”山西大学个展答友人问[J];黄河;2010年06期

5 徐虹;选择、被选择与谁选择──“全球化”语境中的上海双年展[J];美术研究;2001年03期

6 魏华;;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J];南方论刊;2006年10期

7 黄燎原;;从5000到5000万——水深火热的中国现当代艺术[J];明日风尚(娱乐名人);2007年01期

8 陈孝信;;当代艺术中的“文脉”问题[J];中国书画;2005年12期

9 初枢昊;;美术中的全球化与本地特色——“中德当代艺术论坛2006暨交流展”综述[J];世界美术;2006年04期

10 毛娜;漫谈后现代阴影中的中国当代艺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凡;;长不大的青春期 试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玩”及其危险性[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美凤;中国当代艺术还有多少升值空间?[N];民营经济报;2007年

2 王建;警惕当代艺术泡沫破裂[N];通信产业报;2008年

3 沅柳;新的视角关照中国当代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2年

4 吕宁邋曹俊杰;中国当代艺术:关隘之上[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高士明;没有怀旧的80年代[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牟建平;再谈当代艺术:“金矿”还是“泡沫”?[N];美术报;2007年

7 盛葳;后殖民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王健;警惕当代艺术品投资价格泡沫破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牟建平;当代艺术:“金矿”还是“泡沫”?[N];北京日报;2007年

10 牟建平;当代艺术是否“昙花一现”?[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周发财;鲍曼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8年

5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6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2005年

8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唐志红;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彦斌;回到本地[D];中山大学;2004年

2 亢亮;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盲目性[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3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陈佳;探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现象[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刘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王大治;扣响可能之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歆;80后艺术家作品中的卡通风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新骥;山海新经[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张鸿渊;东施效颦[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893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93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7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