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留学背景与中国艺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18-05-16 22:25

  本文选题:留学背景 + 艺术史学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摘要】:五四前后留学归来的一批学者,如滕固、宗白华、马采、邓以蛰等,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推动中国艺术史研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转型,即在艺术史观、研究方法、写作体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史研究,这种转型是基于中西文化交融格局中形成新的文化力量和学者的创造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One of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s made by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returned from their studies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such as Teng Gu, Zong Baihua, Ma Chai, Deng Yizhi,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rt history, wa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art history from a traditional model to a modern one, that is, in the view of art history. The research method, writing style and other aspect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rt history research.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cultural forces and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scholars in the mixed patter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GJ018)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小汾;;岑家梧与中国艺术史学的现代转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徐习文;;论马采构建艺术学科的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金维诺;《历代名画记》与《唐朝名画录》[J];美术研究;1979年02期

4 徐习文;;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典范——论滕固艺术学研究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1期

5 陈平;从传统画史到现代艺术史学的转变──张彦远、郑午昌与滕固的绘画史写作方法之比较[J];新美术;2001年03期

6 杨振宇;滕固和中国美术史的现代写作模式[J];新美术;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2 丁玲;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气”的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傅怡静;;丹青吟咏 妙处相资——宋代山水画“吟咏情性”与“诗人相表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万新华;;关于当前傅抱石研究的几处勘误[J];书画世界;2007年04期

5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金久红;;从《史记》采撰特点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7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陈曦;从“文史异辙”看“正史”传记的缺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杨东方;;小说与历史的互证——以《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达三;中国传统学术视阈中的历史与历史哲学[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蔚;;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A];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金贤淑;古代中韩设色人物画及其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3 王永;还原·想象·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丁华东;范式转型与社会变迁[D];上海大学;2008年

5 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D];暨南大学;2008年

6 王宏超;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复旦大学;2008年

7 韩雪岩;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郑颖慧;宋代商业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吕逸新;汉代文体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基于不同历史环境下岩彩画及其教学的文化理解[D];厦门大学;2009年

2 刘志蕾;拈花微笑[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戈;大唐风采—试论唐代工笔仕女画[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盐见贵彦;日本水墨画的存在与思想—对元画精神的再认识[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5 董天昊;竹画评议[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彭德;北宋徽宗时期院体花鸟画刍议[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栗冬红;中国古代屏风设计的文化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08年

8 浦军;万物生意最可观—任熊《范湖草堂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乔;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唐前史传文学[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周丽娟;扎染色彩风格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池谕;滕固 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美术;2002年10期

2 金维诺;《历代名画记》与《唐朝名画录》[J];美术研究;1979年02期

3 薛永年;滕固与近代美术史学[J];美术研究;2002年01期

4 李小汾;;论民国时期胡蛮美术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J];美术研究;2007年02期

5 沈玉;试论滕固现代绘画史学中的“德国模式”[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6 沈玉;滕固绘画史学思想探究——对滕固两部绘画史著的考察与比较[J];文艺研究;2004年04期

7 洪再新;古代画学史的超稳定结构《历代各画记》浅析[J];新美术;1987年03期

8 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J];新美术;2001年01期

9 陈平;从传统画史到现代艺术史学的转变──张彦远、郑午昌与滕固的绘画史写作方法之比较[J];新美术;2001年03期

10 徐文俊;马采先生及其学术贡献[J];学术研究;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天瑜;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刍议[J];理论月刊;1996年01期

2 鲁虹;;历史即解释——关于“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及《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写作[J];画刊;2007年04期

3 常宁生;美国当代艺术史学的研究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6年04期

4 冯天瑜;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任重而道远[J];探索与争鸣;1996年01期

5 邹操;;释义的危机[J];美苑;2006年02期

6 郑春;“最愉快的梦想”——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与外语[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王付银;;近代以来的艺术史写作——从遥望的艺术史家到审视的艺术史家[J];西北美术;2007年01期

8 闵锐;;诺曼·布列逊与新艺术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9期

9 刘淳;;中国,社会政治土壤上的艺术之花——简评《20世纪中国艺术史》[J];艺术评论;2007年05期

10 王又平;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宁莉娜;;论逻辑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林蕙青;;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现代转型与构建[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3 苗贵松;孙钦荣;;中国家庭养老问题研究文献述略[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景海峰;;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哲学化诠释[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C];2005年

6 丁东红;;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心理结构说和理性发生说[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简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8 黄健;;论鲁迅的“立人”与新文化建设的逻辑关联[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晶;;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10 胡静波;;哲学研究的现实境遇中应梳理的几对关系[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同元;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严学章 彭一超;艺术书法需要向现代转型[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白谦慎;开卷有益[N];南方周末;2007年

4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美术系 曹天成;艺术史上的个人观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香;中国艺术史研究有了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章辉;把握中国艺术史的灵魂[N];人民日报;2004年

7 蓝庆伟;模式?方法?[N];美术报;2007年

8 顾铮;艺术为何[N];美术报;2005年

9 施保国;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之路[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林路;让我们思考摄影的“落差”[N];中国摄影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2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延刚;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丽娟;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毛新青;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D];山东大学;2007年

7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8 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慧琴;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凌;论英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进川;法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周晓莉;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一座纪念碑[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苏永前;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兰州大学;2006年

5 施红英;德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转型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宋洁;鲁迅的生命体验和“人学”观念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曹培强;韩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赵欣歌;从“中西调和”论到绘画的现代转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9 刘栋;试论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98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98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e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