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符号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5-16 22:09

  本文选题:泛艺术化 + 划界 ; 参考:《当代文坛》2010年03期


【摘要】:论文从符号学、传播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泛艺术"就是"反艺术",甚至"反文化",它导致了两个符号系统、两种文化形态的混淆与错置;它更具欺骗性、更带危害性;它只不过是当代消费社会与艺术所签立的一个颇具诡秘性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式的约定。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practice of "the pan-artistry of daily lif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pan-art" is "anti-art", even "anti-culture", which leads to two symbol systems, two cultural forms of confusion and misplacement, it is more deceptive, more harmful; It is nothing more than a secretive, Fauster-style agreement between contemporary consumer society and ar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宜宾学院中文系;
【基金】: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日常生活‘泛艺术化’与中国现代美学重构”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SC09Z029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刘自匪;语言形象的生成与实现[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7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王连森;基于符号学的“整体品牌”概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王岳川;博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文化理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10 高时阔;黎文丽;郭开选;赵青娥;;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所体现的美学特征[J];编辑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3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岩;;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策略研究[A];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4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5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2 曾一果;历史·革命·人——关于“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D];苏州大学;2001年

3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沈文锋;中国电视的互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7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山小琪;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马惠琴;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孟宪华;架起两个世界的桥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辉;;浅谈“泛艺术化”的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12期

2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3 龚小凡;;当代艺术中的技术与泛艺术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陆正兰;赵毅衡;;艺术不是什么:从符号学定义艺术[J];艺术百家;2009年06期

5 龚小凡;连环;;当代艺术中的技术与泛艺术化[J];美与时代;2007年12期

6 张会平;;艺术经验的阐释——读杜威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7 薛华英;知识经济社会中的艺术[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贾克敏;赵禄;;论后现代艺术的非普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实用艺术与艺术本质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06期

10 袁运甫;公共艺术纵论[J];装饰;2003年10期



本文编号:1898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98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7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