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电影文本为语料,借助于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语用文体学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和研究,使读者在阅读电影文本时能看到他们在看电影时本来未必看得到的东西。这种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的人际关系分析可以更加深刻的揭示人物的形象,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有助于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作品的主题。 用语用文体学的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可以对对话中所体现的角色之间的关系,角色个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对话所表现出来的意图从语用的角度给予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文章把关联性,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预设和指示语,语用含糊和对话策略等语用学理论用在分析电影文本中的对话部分充分体现出电影文本中对话的交互性。以这些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对电影文本中的对话进行语用文体分析,能清晰地揭示角色潜在的动机,他们对话中的隐含意义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冷山》剧本进行实例分析,阐明了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并且指出宏观层面的听者,即电影文本的读者,能够理解文本对话中的隐含含义,而这种隐含含义往往是微观层面的听者,即角色,未能觉察到的。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证明语用文体学不仅能够对电影文本的特征进行充分的描述,而且能为理解电影文本提供有效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53
文章目录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Preliminaries
2.1 What is Pragmastylistics?
2.1.1 The Concerns of Pragmatics
2.1.2 What is Style?
2.1.3 Pragmastylistic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2.1.4 The Standpoints of Pragmastylisticians
2.1.5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ir Limitations
2.2 The Features of the Dialogue in the Filmic Text
2.3 Why a Pragmastylistic Approach?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Pragmastylistics
3.1 Relevance and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3.1.1 Relevance and Contextual Effects
3.1.2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and Contextual Effects
3.2 Speech Acts and Filmic Text
3.2.1 Speech Act Theory
3.2.2 Indirect Speech Act
3.3 Grice's Inferencing and Filmic Text
3.4 Politeness and Filmic Text
3.5 Presupposition, Deixis and Filmic Text
3.5.1 Presuppositions
3.5.2 Deixis
3.6 Discourse Roles, Their Switching and Filmic Text
3.6.1 Discourse Role vs. Social Role
3.6.2 Discourse Roles
3.6.3 The Switching of Discourse Role
3.7 Pragmatic Ambivalence, Conversational Strategies and Filmic Text
3.7.1 Pragmatic Ambivalence
3.7.2 Conversational Strategies
Chapter Four Pragmastylistic Analysis on the Filmic Texts
4.1 Relevance &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in Filmic Texts
4.2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Filmic Texts
4.3 Application of the CP and the PP to Filmic Texts
4.4 Presupposition and Deixis in Filmic Texts
4.4.1 Presupposition
4.4.2 Deixis
4.5 Discourse Roles in Filmic Texts
4.5.1 Producers of Talk
4.5.2 Receivers of Talk
4.6 Pragmatic Ambivalence and Conversational Strategies in Filmic Texts
4.6.1 Pragmatic Ambivalence
4.6.2 Conversational Strategies
Chapter Five A Case Study: Pragmastylistic Interpretation to Cold Mountain
5.1 The Plot of Anthony Minghella's Cold Mountain
5.2 Violence and Sexuality
5.3 Homosexuality and Bisexualit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图书[J];电影世界;2011年08期
2 邓云岚;;计算机数字技术为电影带来的空前发展[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3 代金存;;遥远的回响——从《英国病人》中的“倾听”说起[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4 陈吉;;一场失却了灵魂的杂耍——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批判[J];探索与争鸣;2011年07期
5 杨曙;;观众审美接受中的电影生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翟晓佳;马千里;;论姜文电影的艺术特色[J];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04期
7 鲁彦娟;;论电影的美术色彩形态与风格[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8 梁雨乔;;影视作品中的文学印象——试析电影文本的情节和语言特征[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9 周尚琴;吴德利;;《霸王别姬》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叙事学比较[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代金存;;遥远的回响——从《英国病人》中的“倾听”说起[J];艺苑;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承平;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郝朝帅;论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认同”建构[D];北京大学;2012年
4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雁;论台湾电影的国族认同观之变迁[D];上海大学;2011年
6 张蓓蓓;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书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D];上海大学;2012年
8 张利;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李东;影视文化的性别批评[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懿;电影文本的语用文体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2 张坤坤;超越文本的合作—小说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吕荔;品特《归家》的语用文体学阐释[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佳;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互文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郭淑娟;戏剧文本的语用文体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文竹;对戏剧《卖花女》的语用文体学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7 卢盛艳;《觉醒》的会话含义分析—语用文体学的视角[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8 彭玉洁;罗伯特·勃朗宁戏剧独自诗的语用文体学试探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肖玲;《罗马假日》剧本的语用文体学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学龙;论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
19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