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论看文艺学的教材建设
本文选题:形式论 + 文艺学 ; 参考:《学海》2011年05期
【摘要】:当前文艺学教材的形式论存在着以认识论的反映论为思想背景的内容决定形式模式和现代构成论、本体论意义上的作品结构形式分析之间的纠葛矛盾,具体表现为文艺的审美自律性和意识形态性、形式特性和社会因素、整体知识构架和局部形式分析之间的脱节、不协调。本文主张,要想强化教材知识形态的系统性完整性,应当深入探寻中西传统的精神信仰领域,看到西方形式本体论的符号化形式化建构和中国儒道思想道不离器和文质统一论之间的巨大分野,从对当代中国新的文艺经验和审美现象的理论思考概括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概念,而不能不假分析地简单移植异质含混的西方形式批评概念于中国文本语境。教材可以采取语境普遍性立场,化普遍主义为谨慎有度地描述具体时空中有一定普遍性质的关系,在对反复出现的根本性问题的沉思和关键学科术语的辨析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系统理论建构。
[Abstract]:At present, the formal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extbooks h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tent of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theory as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the modern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the form analysis of the work structur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and ide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actors, the whole knowledge frame and partial form analys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integrity of the knowledge form of teaching materials, we should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spiritual belief field of China and the West in depth. Seeing the great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ymbolic formalization of the western formal ontology and the Chinese Confucian, Taoist and Taoist ideologies and the unified theory of literary quality, From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the new literary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author creates the corresponding formal concept, and cannot but simply transplant the heterogeneous and ambiguous concept of western formal critic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text. The teaching material can take a general position of context and turn universalism into a careful and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a certain universal nature in a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On the basis of the reflection on the recurring fundamental problems and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key disciplinary terms, a moderat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考索”(项目号:04C2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凤文学;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命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丁玲;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气”的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朱志荣;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高飞;空白与意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德军;《世说新语》中的"形神"观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4 王国绶;;闻一多“绘画美”内涵的再探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5 余伟伟;;论筷子与刀叉的比较分析对现代设计的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6 张伯昭;;构建京剧学的重大课题:经典化和现代化[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3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4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向明礼;多酸药物电子结构及其与抗肿瘤活性间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葛伟;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D];河南大学;2001年
3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4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磊;基督的天国与佛佑的人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萍;关于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喜洋;中西文学形式论比较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3 刘科军;;大学文艺学教学的改革思路:语境化与学科互涉[J];学习月刊;2010年03期
4 李勇;;文艺学与文学理论:学科内外的知识生产[J];文艺争鸣;2006年01期
5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的三种方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卢衍鹏;;文艺学的理论形态与知识实践[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9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中的主义之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王文戈;如何读文学?[N];光明日报;2000年
3 《批评家》杂志主编 高岭;当代艺术叙事的多样性[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涛;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敏;论哥特样式对当代文化的渗透[D];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
4 郭骏;李格尔“艺术意志”与沃林格尔“形式意志”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高红梅;小说本质的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海鸥;中国新时期马列文论教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2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2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