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西方爱情诗的差异——以元

发布时间:2018-05-24 01:36

  本文选题:爱情诗 + 《离思》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摘要】:在中西爱情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本质的特征,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也存在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元稹《离思》和拜伦《雅典的少女》那里就表现为生活背景、社会环境和写作方式的不同。
[Abstract]:I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poems, the poet's description and praise of pure beauty, loyalty, joy, happiness and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re based on the natural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in lov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uan Zhen and Byron the Athenian Girls are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life backgrou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writing style.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敏;《啊,船长!我的船长!》美学价值浅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黄恩成;;从对话关系看《水仙》与华兹华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彭建华;;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的意识形态[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3期

5 李小均;审美 历史 生态——从《秋颂》管窥济慈诗歌研究的范式转型[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3期

6 董馨;艺术形式与美感——兼论形式主义对美育的贡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何红;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陈学斌;刘彤;;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9 何红;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赵越;李洁;;丧失的身份缺失的话语——对济慈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颖;;华兹华斯田园诗的美学风格[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辜小捷;论艾略特诗歌中的用典[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崔莉;重返自然的桥梁——析华兹华斯的儿童观[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3 秦旭;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江建军;华兹华斯:一颗困扰的心灵[D];浙江大学;2003年

5 王照岩;[D];浙江大学;2004年

6 范健;从浪漫主义到地方主义[D];河南大学;2005年

7 柏萍;自我意识培养与中学散文教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任红;还乡无路[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9 方仪力;论拜伦诗歌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黄瑛;W.H.奥登与中国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宇;;试论中西爱情诗意象之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2 刘雪琪;;译介主体的“前理解”和苏曼殊对爱情诗的译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3 李娜;;浅析约翰邓恩与李商隐爱情歌意象的异同[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4 谭璇;;中西爱情诗歌比较[J];青年文学家;2009年13期

5 李卓然;颜学军;肖四新;;殊途同归的唐璜情结和童话情结——对李敖和叶芝爱情诗的心理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筱婷;张伟;;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刘雪花;;《爱底哲学》和《致橡树》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郑洋;;《雅歌》和《诗经》爱情诗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9 朱鹊飞;;从爱情观看中西爱情诗歌的差异[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翟宇卉;;中西古典爱情诗歌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伟华;《诗经》和《圣经》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王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7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27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f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