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中国艺术学大系》总序
本文选题:中国艺术学 + 当代建构 ; 参考:《文艺研究》2011年06期
【摘要】: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已经基本确立自己的专有研究对象领域,开始勾画出比较清晰的理论框架体系,并且逐渐形成自身知识体系追求和学科建设追求的学术自觉。这样一种发展趋向,对于我们从艺术学学科的角度去对艺术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从而深入研究
[Abstract]:Art in the modern sense of China,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exploration, has basically established its own proprietary research object field and began to outline a relatively clear theoretical framework system. And gradually form their own knowledge system pursuit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ursuit of academic consciousness. Such a trend of development, w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of art to make a holistic, systematic grasp of the art phenomenon, and thus in-depth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J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曾志平;传统儿歌魅力探源[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纹,苏勇,吴建川;庄子的艺术审美观与中国园林艺术精神[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刘容;试论嵇康的自然主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皮元珍;论嵇康独特的人生风范[J];长沙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6 夏晓春;中国画空白空间创造的意蕴[J];东方艺术;2004年03期
7 朱建军;从文字渊源物的角度对语段——记意文字类型学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张宏梁;论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陶思炎;论民俗应用的主体与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王永健;独特的审美魅力 深厚的文化内涵——试论明清章回小说形式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4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5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7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9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文;深圳、北京、哈尔滨植物景观探讨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3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叶楚定;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薛松华;苏轼的思想与文艺观[D];新疆大学;2002年
6 李琦;建筑顶部形态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2年
7 刘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8 吴天谋;城市细部: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孟祥英;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维妍;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景春;;张道一教授的艺术学观[J];学问;2003年08期
2 张道一;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J];文艺研究;1997年04期
3 李希凡;;我看《中国艺术学》[J];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4期
4 郭必恒;范洪雷;;2011年艺术学(二级学科)年度报告[J];文艺争鸣;2011年10期
5 彭吉象;;关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几点思考[J];艺术评论;2008年06期
6 高鑫玺;;艺术学:延展中走向明晰——第五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9年08期
7 王伟;;在历史演进中呈现艺术学的学科形态——评张晓刚的《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1期
8 张晓刚;;试论我国20世纪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演进[J];中华艺术论丛;2008年00期
9 黄会林;;第三极艺术文化观[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陈池瑜;;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J];艺术百家;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文章;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丁亚平;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走向[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李心峰;中国艺术学60年[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田川流;在时代大潮中推进艺术学的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王文章邋(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学人创造智慧凝结的长卷[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武汉大学 刘纲纪 上海大学 谢晋(著名导演) 东南大学 凌继尧 上海大学 蓝凡 复旦大学 王振复 北京大学 彭吉象 厦门大学 易中天 福建师范大学 王耀华 上海大学 陈犀禾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林少雄教授 供稿;艺术学:正名、底,
本文编号:1930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3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