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自我心灵实体的建构和海德格尔的颠覆
本文选题:情感性自我 + 心灵实体 ; 参考:《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摘要】:在情感性经验和当下自我感觉的基础上把自我作为心灵实体加以确认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构建情感性自我的最重要的方式有蒙田模式、帕斯卡尔模式、拉罗什福科模式、卢梭模式。海德格尔的"生存我属性"虽然认同自我,但拒绝包括情感性自我在内的任何实体性心灵自我的构建。其差异是由深刻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Abstract]:I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West since the Renaissance to confirm self as a spiritual entity on the basi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present self feeling.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construct emotional self are Montaigne, Pascal, LaRochefoucauld and Rousseau. Heidegger's identity of existence and self, though identifying with self, rej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ny physical spiritual self, including the emotional self. The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profound historical reason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胡沫;张加明;;走在生存向存在途中的人的意义世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志伟;;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兼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继华;;海德格尔、德里达论哲学与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许斗斗;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吴学国;“烦”的释义学与早期海德格尔的实践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8期
4 陈家琪;旁听“海德格尔案件”[J];开放时代;2000年09期
5 彭荆风;前九张饼都白吃了[J];文学自由谈;2001年05期
6 甘丽;;浅析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竹林;;存在主义哲学讨论会纪要[J];哲学动态;1984年08期
8 李遥;;存在哲学阐释的新思路[J];读书;1987年04期
9 陆杰荣;;论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批判的现象学方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10 黄勇;当代哲学中的一股反本质主义潮流——海德格尔的实存主义存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为假问题的“哲学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我们带汉语回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刘军(编辑);海德格尔与解构的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7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8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3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4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9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王星星;技术之追思[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30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3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