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图像表象”的身体转向
本文选题:现代主义 + 图像表象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摘要】: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通过直觉、灵感、想象等创造出与现代都市生活在本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的象征图像,这种图像表象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是对世界上生活-身体(lived-body)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从身体维度来审视现代主义"图像表象",不仅可以揭橥这种图像表象活动是一种由艺术家亲历参与的图像意识行为,从而把握现代主义艺术"意义"发生的深层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明了现代主义为何把艺术表现的"情境性"、"事件性"推到极端的缘由。
[Abstract]:Through intuition, inspiration, imagination and so on, western modernist art creates symbolic images which are similar in nature and structure to modern urban life, which is a kind of physical activity. It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way life-body exists in the world. To examine modernism "image represent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body can not only reveal that this kind of image representation activity is a kind of image consciousness behavior in which the artist personally participates, so as to grasp the deep mechanism of the "meaning" of modernism art. On this basis, we can also understand why modernism pushe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situational" and "eventuality" to the extreme reas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转向’与视觉文化研究”(08CZW007)
【分类号】:J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炳璋;;包豪斯的工业设计及其发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虞英;虚空·流动·时间——立体主义之于建筑空间革命的诸多启示[J];安徽建筑;2004年01期
3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徐妍,崔海燕;生命的世俗沦陷——“第三代”诗人生命哲学析疑[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8 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9 李怀珍;两种批判,两个界限——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10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漫宇;;电脑技术与当代艺术的碰撞[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潘春宇;高卫东;;关于“偶发性色彩”定义的再思考[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10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3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4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吉磊;现代影像对艺术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建敏;向死而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9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周小娉;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视野[D];中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_g;;对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评价[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刘纪蕙;;观看者的技术与主体位置[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3 刘海;;无可名状的“无题”表征——现代主义艺术“无题”表征的文化解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解玉斌;谢建明;;在“语境”中重构观念——观念艺术的语言观念探析[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5 陈继军;;实验艺术材料的精神映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6 梁玖;;中国当代艺术的加力诠释——评艺术本土阐释力作《中国当代艺术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孙振华;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J];艺术·生活;2005年03期
8 杨柳;;我国当代艺术——人本性与社会性的博弈[J];美与时代(上);2011年07期
9 黎珏辰;;当代中国艺术的内在矛盾与出路[J];作家;2011年16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盛葳;;反抗的终结与阐释的焦虑:中国抽象艺术中的前卫性及其当代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2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瑞芸;;西方艺术史论的基本形势及我们的思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晓毅(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状况[N];甘肃日报;2006年
2 黄辉;伦敦春拍,风向哪儿吹?[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何林军;现代主义艺术精神论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王端廷;非洲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异同辨[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6 徐佳;维也纳1900:从传统走向现代[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周海燕;诚轩秋拍:油画雕塑可圈可点[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刘法民;丑艺术不等于恶心艺术[N];文艺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梁婷;艺术走进游戏时代?[N];深圳特区报;2005年
10 王春辰;艺术终结的全球与中国视野[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2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李笑男;作为观念的影像[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5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6 刘立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曹砚黛;亚瑟·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远波;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思潮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2 徐晴;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观[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雄;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严智龙;语言的逻辑[D];天津美术学院;2004年
5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卢晓;艺术的终结与转型[D];武汉大学;2005年
7 周江平;艺术走向消亡吗?[D];南昌大学;2007年
8 杨博;从表现主义之争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形式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董妍;综合造型艺术的符号表达[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10 赵炎;现实的批评与超现实的虚幻[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31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3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