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思考:英伽登文论研究三十年
本文选题:英伽登 + 文学作品 ; 参考:《文艺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国内的英伽登研究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但我们对其文论既熟悉又陌生。英伽登文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未能将其现象学哲学与文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文学作品本体论阐释的韦勒克化;第三,具体化阐释的伊瑟尔化。今后的英伽登文论研究可以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第一,加强英伽登重要论著以及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翻译;第二,在深化原有问题的同时,应开掘新的问题。
[Abstract]:It has been 30 years since the study of Inghaden in China, but we are familiar with and unfamiliar with his literary theory.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Ingadden's literary theor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has not been revealed; The ontology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Wellerkian, and the third is the Isellization of concrete interpretation. In the future, further efforts can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translation of Ingden's important works and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second, to explore new problems while deepening the origin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重点项目“现象学美学比较研究”(06XNA02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永清;;罗曼·英伽登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接受[J];阅江学刊;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李晓婷;;从开端和结尾分析《你往何处去》的互文性文化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马明奎;;作者经验:一种文本阐释的逻辑依托——英伽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批评[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4 詹杭伦;;论刘若愚“中国诗观”的修正与运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司同;;文学“沉默”的本体论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平颖;;协调与张力——《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节描写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江舟群;;从接受美学看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03期
8 邓景茹;;解读文学翻译的非表象要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陈建;段祥贵;;外国文学“前沿探索”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10 卢万平;;《文心雕龙》文气说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倩;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文学传播障碍归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3 谢添玉;《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鸿菲;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玉果;意义构建的两级——《尤利西斯》空白美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潘高峰;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蒋金绵;《草房子》文学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维j;任何诠释都是错误的诠释?[J];名作欣赏;1993年01期
2 张心武;文学作品存在论──英伽登现象学美学研究之一[J];临沂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3 杜学文;;文学的新启蒙时代——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回顾与思考[J];黄河;2008年06期
4 未鱼;;1968—1998三十年文学佳作一百种[J];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02期
5 张佐邦,郑筱筠;文学作品的四层次结构理论[J];思想战线;2000年06期
6 潘轶群;;作者、文本、读者相互作用引导文学发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03期
7 张旭曙;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存在论与现象学之关系新探[J];云梦学刊;2004年05期
8 古耜;;文学三十年辩证观[J];文艺评论;2009年01期
9 孙小礼;;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J];读书;2010年08期
10 李朝全;;重估“新三十年文学”创作成就[J];文艺争鸣;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进廉;;改革开放:造就了我的现在[A];第四届“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颁奖暨老教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敖俊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的三十年[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3 刘义贤;;“延安十三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裕树;;《汉语释疑辩难集》序言[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丁俊杰;;丁俊杰副校长致辞[A];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三十年(北京)峰会论文集[C];2008年
6 ;前言[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编者的话[A];投资建设三十年回顾——投资专业论文集(4)[C];2008年
9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10 贺绍俊;雷达;;2008中国文坛回望[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冉放;用笔书写新生活[N];广元日报;2010年
2 孙云晓;我为什么要写《拯救男孩》[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战雪雷;高稿酬能催生高品质文学作品?[N];中国财经报;2010年
4 广河中学 马国民;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N];民族日报;2009年
5 吕游;叶梅文学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9年
6 赫章县财神镇中心小学 杜智慧;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N];法制生活报;2010年
7 记者陈静 通信员汪杨;文学作品更为重视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闽闻;福建省“南国风”海峡西岸题材文学作品大赛揭晓[N];文艺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颜婧;犍为文学作品集体亮相[N];四川日报;2009年
10 秦闻;三部文学作品入选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沁;探索文学作品应用的教学新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4 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维吾尔现当代作家祖农·哈迪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5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严金东;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邱景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湘露;西方文学批语层次学说探幽[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冬杰;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萨茹拉;从近现代日本的历史环境出发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鸟”[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5 王晓丽;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田岩;文学作品中英汉恭维赞赏语比较[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8 唐万山;论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万美芳;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彦;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35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3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