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族艺术审美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变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师范大学》 2014年
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
吴跃华
【摘要】:笔者以“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研究的选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一.力求理清明清福建德化青花瓷产生、发展、勃兴、式微的历史根源,追究其原由,通过收集各类资料来分析和总结其不同时期的艺术面貌;二.是探讨其在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中审美内涵形成的成因;三.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愈加强烈的背景下,对德化青花瓷艺术的研究,有利于其艺术价值在理论层面上得以传承。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设置了两条研究主线:第一条考察主线是通过研究明清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思想的历史流变以及福建闽南独特的历史地域文化,分析做为时代和地域文化产物的德化青花瓷艺术特征形成的内外因;第二条主线是研究隶属民窑的德化青花瓷艺术中彰显出的审美内涵。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一.搜集整理法:在论文写作之前对该选题相关的资料(文献、书籍、图片)进行搜集,并进行系统的归类、分析、研究;二.田野调查法:笔者多次对德化各乡镇进行实质性的考察,获取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三.讨论法:在导师的引荐下与该领域有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交流,使本人的研究和思考更有广度和深度;四.文献分析比较法:在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图片资料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的德化青花瓷是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共同产物;德化青花瓷是德化陶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德化青花瓷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它区别于其他官窑的产品,是一种纯粹民窑的产品,也是我国闽南民间草根艺术和文化的直接反映。它以乡土民间生活为本源,表达民间生活状态,有着浓重的草根气息。值得说明的是,明清德化青花瓷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相关,原因在于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作为货物的集散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工;基督教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03期
2 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田玉才;试论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对中国世俗人心的影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黄纪阳;;明中晚期至清中期华瓷外销的蓬勃发展及其原因[J];甘肃农业;2006年07期
5 杨明生;;“苏麻离青”与郑和下西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6 杨纯华;德化与陶瓷[J];福建税务;1994年07期
7 陶渝苏;从“东学西渐”谈中国的文化定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石雄斌,徐露;中西文化的一次交流与碰撞──论明清时期的“中国礼仪之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刘昌兵;海外瓷器贸易影响下的景德镇瓷业[J];南方文物;2005年03期
10 陆明华;;晚明福建瓷器窑业的发展[J];南方文物;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强;王正英;;从翻译文学史角度看西方传教士与儒家经典外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周俊红;;论高斌督直期间的赈荒举措[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黄纪阳;;明中晚期至清中期华瓷外销蓬勃发展的原因探析[J];山东陶瓷;2006年04期
4 黄纪阳;;明、清期间陶瓷外贸的大突破[J];佛山陶瓷;2006年03期
5 黄纪阳;;明中晚期至清中期华瓷外销的蓬勃发展及其原因[J];甘肃农业;2006年07期
6 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重点探讨江南地区的城镇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7 徐敏;阙维民;;历史时期中国沿海区域窑业经济发展的时空特点——以窑业遗产为视角[J];地理研究;2014年04期
8 陈跃;;清代东北地区灾害救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9 严渊;;瓷国绝色——“珠山八友”艺术价值的重建[J];中国美术;2015年01期
10 廖倩;;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序雅;林琳;;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区间贸易[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2 沈也地;;浅谈艾儒略(Julios Aleni)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图书出版事业之研究(1842—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宏伟;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6 荆晓燕;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卢勇;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苗月宁;清代两司行政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何宇;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高臣;光绪朝(1875-1908)灾荒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红;姚碧、汪志伊的《荒政辑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牟晓林;十八世纪中国瓷绘西洋人物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德硕;传教士与丁戊奇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银娜;光绪“丁戊奇荒”与地方政府应对[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唐纬;明清德化青花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义正;清代盛京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李新喜;清代云南救灾机制刍探[D];云南大学;2011年
8 徐方;分头介入与各自为政[D];宁波大学;2009年
9 刘力川;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柏荣;清代福建社会救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焘 ,叶文程 ,唐杏煌 ,罗立华;福建华安下东溪头窑址调查简报[J];东南文化;1993年01期
2 赵宏;“官搭民烧”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01期
3 耿宝昌;蒋祈与唐英[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01期
4 曹淦源;;景德镇明代民间青花的审美价值[J];景德镇陶瓷;1986年03期
5 张宁;赵光林;;略论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J];景德镇陶瓷;1993年Z1期
6 刘新园;权奎山;李一平;;江西景德镇市明清御窑遗址2004年的发掘[J];考古;2005年07期
7 苏振兴;略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陶瓷[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刘昌兵;海外瓷器贸易影响下的景德镇瓷业[J];南方文物;2005年03期
9 吕小鲜;嘉庆二十四年京畿赈灾史料[J];历史档案;1996年02期
10 ;乾隆末湖北孝感富户活埋抢粮农民案[J];历史档案;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和平;;解读闲愁词的审美内涵[J];文学教育(下);2011年11期
2 宋生贵;民族艺术审美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变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艺术;2004年01期
3 万海洋;;落棋无声——略谈《棋王》的审美内涵[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1期
4 陈妍;;南朝与唐代艳诗的审美内涵[J];唐都学刊;2007年02期
5 石中华;;论美学中“丽”的嬗变及其审美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6 胡玉兰;;论李白女性诗的审美内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段磊;;中国画的审美内涵[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8 刘丹龙;孙平燕;;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内涵[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9期
9 赵大军;;沂蒙乡土绘画的审美内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陈元玉;;民间女红文化的审美内涵与民俗特色——以江汉平原为例[J];人民论坛;2011年3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巽林;[N];人民日报;2007年
2 王莉芳;[N];友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燕来;论“风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辛丽敏;藏传佛教法器的形式特征与审美内涵[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吴跃华;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民族艺术审美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变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6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