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

发布时间:2018-06-01 02:33

  本文选题:艺术本质 + “家族相似”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不着意在众多的艺术本质的界定中再添新说,而是针对艺术本质论的 理论预设作批判性反思。 自柏拉图以来,美学家们都在追问“艺术是什么?”其共同的理论预设是: 艺术中存在一种永恒的特性,它构成艺术的定义。这种方法论思想被波普命名 为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是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的根本特征,他以“意义即 用法”取代了前期哲学的“图像论”,消解了意义的先验实体性;以“家族相 似”概念作为普遍性本质的替代性解释,使追求本质成为子虚乌有的东西。经 过反本质主义的洗礼之后,以传统本质主义的方式言说艺术本质问题被证明是 死路;但是反本质主义矫枉过正,主张“艺术本质是一个假问题”,彻底否定 任何理性抽象、概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利于在学术反思中促进知识的创新 和增长。维氏主张哲学是“纯粹描述的学问”,其实只是认识论上的一种乌托 邦。 通过对“家族相似”作扩展性研究,挖掘其哲学的建构功能,既反本质主 义,又从中拯救出“本质”的概念,并赋予三种新的涵义:即本质1是有限对 象的共有特征,本质2是大部分相似的特征,,本质3是核心的特征;同时又与 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论相结合,深化分类、比较和典型化的研究方法, 超越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知性对立,张扬有限的、相对理性主义立场。新 的本质观认为:“本质”既非唯实论者所认定的不变实体,也非唯名论者所宣 称的空洞符号;它是我们出于把握对象的需要、提取相关对象的某些特征而设 置出来的一个概念;同一个对象拥有不止一个本质,这取决于我们的认识目的 和所采取的方法。因此,“本质”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意义在于:“透过本质 看现象”,而不是通常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足于新的理论框架,可以建构言说艺术本质问题的新范式。艺术是一个 处在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企图寻求永恒不变的、单一性的艺术 定义,不过是形而上的独断论梦想。“再现论”、“表现论”、“形式论”作为 不同的理想类型,又构成一种家族相似网络,即以作品为中心,关注作品的特 性;“惯例论”则以语境为中心,认为是语境赋予某物以艺术的称号。在两种 视角关照下,艺术的本质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把不同的艺术本质论看作 为“理想类型”,意味着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以一种相对的理性主义立场对待 动态的艺术创造过程。
[Abstract]:This article does not intend to add new theories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art, but to the essence of art.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is a critical reflection.
Since Platon, American scientists have been asking "what is art?" its common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is:
There is an eternal characteristic in art, which constitutes the definition of art. This methodology is named by pop.
It is essentialism. Anti essentialism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Usage "replaced the" image theory "of the earlier philosophy, and eliminated the transcendental entity of meaning.
The concept of "likeness", a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iversal nature, makes the pursuit of essence become a thing of nothing.
After the baptism of anti essentialism, it is proved that the essence of art in the way of traditional essentialism is proved to be
Dead end; but anti essentialism overcorrected, advocating that "the essence of art is a false problem" and completely negate it.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any abstract abstrac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promoting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academic reflection.
Vivtorinox maintains that philosophy is "purely descriptive knowledge", but it is actually a kind of Utopia in epistemology.
State.
Through the study of "family resemblance" expansion, it is essential to excavate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philosophy.
Righteousness also saves the concept of "essence" and gives three new meanings: namely, the essence 1 is the limited pair.
The common feature of images is that the essence 2 is the most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ssence 3 i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Webb's methodology of "ideal type" is combined to deepen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and typified research methods.
Transcending the intellectual confrontation between Essentialism and anti essentialism, and publicizing the limited and relatively rational stand.
The essence view is: "essence" is neither the invariant entity identified by the realist nor the proclaimed person.
It is called the hollow symbol; it is for us to grasp the needs of the object and extrac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ed objects.
A concept of putting out; having the same object has more than one essence, depending on our understanding purpose.
And the method adopted. Therefore, "essenc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pistemology, and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rough essence.
Look at the phenomenon, not the so-called "seeing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we can construct a new paradigm of the essence of speech art.
The open system in constant change and new creation seeks to seek eternal, unitary art.
Definition is merely a dream of metaphysical dogmatism.
Different idealistic types also form a family resemblance network, which focuses on works and focuses on works.
The "Convention" is centered on context,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title of art given by context. In the two category,
From the angle of view, the essence of art is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generation.
For "ideal type", it means that we must change our way of thinking and treat it in a relatively rational position.
A dynamic process of artistic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J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荣伟;;超现实主义艺术本质——“真实的自我”[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2 葛祥国;马国照;;浅谈后现代艺术的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视角[J];山花;2011年14期

3 李俊熹;;从意识形态性到主体意识崛起——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杜吉刚;谢春平;;文学本质:一个多元性的存在空间[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宋艳霞;;哲学思潮演变下文学由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的变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6 周红兵;;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与日常生活[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鹤岩;;罗蒂后哲学文化观对当今时代主题的回应[J];理论探讨;2011年04期

8 张兰芳;;20世纪《艺术概论》之“艺术本质”研究状况述评[J];黄河之声;2011年14期

9 范永康;刘锋杰;;建构主义文论再反思[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10 王宏维;;女权主义哲学与人之本质探究批判[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敏俐;;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燕世超;;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质疑——向童庆炳先生请教兼论文学的情感语言艺术本质[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真理、德性和客观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10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侃(作者为《漓水谣》词作者,广西曲艺家协会主席);弘扬艺术本质优长 打造曲艺精品力作[N];桂林日报;2005年

2 石敬涛;千手观音:商业手段和艺术本质[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3 曹玉林;海派绘画的新风范[N];美术报;2006年

4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林建法;批评的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6 彭瑾;领会规则要用“心”[N];中国集邮报;2006年

7 张玉能 张弓;当前文艺学的方法论思考[N];文艺报;2006年

8 姜玉春(河南濮阳);发展创新不能脱离绘画本质[N];美术报;2006年

9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沙叶新:戏剧与生命同等重要[N];深圳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冬卉;和之以天倪[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黄冬珍;《风》诗艺术特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建伟;函容的限度——综合绘画语言的精神寻求[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5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7 丁薇;再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魅力[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玉冰;个性闪烁在喧嚣的时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卢甜甜;幻化的现实——艺术创作的心灵化探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琳;海德格尔存在论诗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2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2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1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