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林锡嘉偶遇纪伯伦的因缘
本文选题:《先知》 + 译介 ; 参考:《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摘要】:阿拉伯现代旅美文学的领军作家哈利勒·纪伯伦的代表作《先知》自20世纪30年代被著名作家冰心译介到中国后,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译介热潮,林锡嘉就是在一个奇妙偶然的机会与《先知》相遇并因此与纪伯伦作品结缘的一位诗人。在他所译介的纪伯伦作品中,《流浪者》是一部与众不同的译著。本文主要围绕林锡嘉对《流浪者》的译介,尤其是对译文后所附"欣赏的话"之分析,进一步揭示漂泊情结乃是他与纪伯伦相识的契机,是偶然中的必然。
[Abstract]:"the Prophet", the masterpiece of the leading Arab wri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Khelil Gibberen,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to China by the famous writer Bing Xin since the 1930s. In the 1970s, Taiwan triggered a new wave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Lin Xijia was a poet who met the Prophet on a wonderful chance and thus became associated with Kiberon's works. Among his translated works, Rangers is a distinctiv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Lin Xijia's translation of the Rangers,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of the words of appreciation attached to the translation, and further reveals that drifting complex is the opportunity of his acquaintance with Jiberlun and the necessity of chance.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银;中国当代文学(1949—1976)在国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袁荻涌;雨果作品在近现代中国的译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冯光荣;;雅各岱诗歌译介[J];法国研究;2005年02期
4 徐惊奇;;战时重庆《时与潮文艺》对法国文学的译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肖丽;;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廖嵘君;;霍桑译介在中国[J];大家;2010年03期
7 胡福君;奔突的地火:“文革”时期中国文学的对外交流[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3期
8 许钧;;相通的灵魂与心灵的呼应:安德烈·纪德在中国的传播历程[J];江海学刊;2007年03期
9 谭桂林;黄丽;;论现代诗人对英美意象主义诗学的译介[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8期
10 陈启明;;莎剧《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J];文教资料;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文军;王晨爽;;抗战时期外国报告文学在中国的译介[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严聪聪;;论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误读(英文)[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严聪聪;;论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误读(英文)[A];Proceedings of 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 Forum[C];2005年
5 王娜;;叶君健与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接受[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均 袁楠;重视现当代作品的筛选、译介[N];文学报;2002年
2 张伟;晚清译介的三种特色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首部东方文学学科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4 敬文东(学者);跨语际实践理论的威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张一兵(作者是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序[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赫连城;像秋天一样收割[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元尚;第三次汉译学著浪潮的世纪意义[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王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何总是他们[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张颐武;“盲点”的焦虑[N];北京日报;2002年
10 郭延礼;应加强翻译文学史溯源的研究[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4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丁敏;席勒在中国:1840-2008[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8 郭恋东;论中国现代文坛对“意识流”的接受[D];复旦大学;2006年
9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青;论索尔仁尼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冯舒奕;时隐时现的福克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韩小静;寒山诗英译对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湘波;论意识形态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译介的操控[D];湘潭大学;2006年
5 杨丹屏;二十世纪初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与我国现代儿童文学[D];贵州大学;2006年
6 林双琴;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帆;阿赫玛托娃与中国诗歌[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8 楚春霞;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俗小说的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王升远;越境と受容1930年代の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新感墯派文学の翻,
本文编号:1964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