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新释
本文选题:文学性 + 语境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摘要】:自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罗曼·雅各布森标举"文学性"以来,文学性就成了一个评判文学的重要概念和尺度。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引起争议的"理论话语"。合理的文学性规定应该是:文学性等于诗性、语境关联性和诗意对话性。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是最纯粹最深刻的文学性,但同时也是缩小化的、有着严重局限的文学性,它是一种小文学性;文学的语境关联性和诗意的对话性则是大文学性。文学性具有三层本质和三圈结构:外层为语境关联性;中层为诗意对话性;深层为诗性。诗性不是它的全部,而仅是它的里圈和核心层。今天,小文学性已逐渐为大文学性所包融,诗性、诗意对话性、语境关联性也越来越趋于一种融合态。小文学性与大文学性,或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着周期性、或轮回性的互动倾斜关系,文学性最终应是一个周期性的概念。
[Abstract]:Since Russian formalism theorist Roman Jacobson put forward "literariness", literari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cept and yardstick to judge literature. But it is also a controversial "theoretical discourse". The reasonable literariness should be: literariness is poetic, contextual relevance and poetic dialogue. The literariness of formalism is the purest and most profound literarin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reduced. It is a kind of small literariness with serious limitation, while the relevance of literary context and the dialogue of poetic meaning are big literature. Literariness has three layers of essence and three circle structure: the outer layer is contextual relevance, the middle level is poetic dialogue, and the deep is poetic. Poetry is not all it is, but its inner circle and core. Today, the small literature has been gradually incorporated by the great literature, poetic, poetic dialogue, context relevance is also more and more tend to a state of fusion. There is a periodic or recurrent interaction between small and large literariness, or literariness and non-literariness. Finally, literariness should be a cyclical concept.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批评在文学之内抑或文学之外[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2 周保欣;;“文学性”的审美道德位移与悖谬[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3 吴炫;;“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质疑[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4 张永清;刘锋杰;;主持人的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陆涛;;赵宪章教授的形式美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孙武臣;;人物形象是文学的母体——写作解析之九[J];名作欣赏;2011年25期
7 王娅蕾;;再回中国——何多苓二○一一巡回个展“士者如斯”访谈[J];荣宝斋;2011年08期
8 焦良欣;;《天路历程》与《圣经》平行翻译进程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梅启波;;文本概念的旅行及其核心要素的生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倩倩;;隐喻的神话和神话的隐喻——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实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邵亮;;戏剧感的衰落和重现——从德拉罗什的沉浮看艺术趣味的演变[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2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4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秋轩;文学影响力的多样形态[N];文艺报;2010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刘燕;扶持给力让名家评委吃惊[N];东莞日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中文系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贺照田;为什么转向思想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蔡翔;作为一个话题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5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何珊;从语境角度论《林家铺子》的等效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9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6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