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下的文学处境——米勒“文学终结论”再探
本文选题:网络 + 米勒 ; 参考:《艺术百家》2011年01期
【摘要】:借助新的电信时代的特点,米勒提出了"文学终结"思想,这一结论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想象,因为民族文学永远无法解构的事实颠覆着这一结论。米勒的思考存在着逻辑悖论,米勒"终结"的只是某一阶段的文学,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文学。网络的存在不是终结了文学,而是发展了文学。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telecommunications era, Hans Muller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end of literature". This conclusion is only a theoretical imagination, because the fact that national literature can never be deconstructed subverts this conclusion. There is a logical paradox in Hans Muller's thinking. What Hans Muller "ends" is literature at a certain stage, not literature in a complete sense. The existence of network is not the end of literature, bu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200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希利斯·米勒 ,郭英剑;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1期
2 J.希利斯·米勒;刘蓓;刘华文;;文学理论的未来[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3 丁国旗;;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H·米勒,梁刚;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1期
5 J·希利斯·米勒 ,王逢振;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6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5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胡乔美;;关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李剑;;技术化生存的人性危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彭广林;;互动而非对抗:对文学与传媒关系的一种阐释——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周仁成;;数字媒体语境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阅读[J];出版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高巍;江宁康;;文学与阶级身份建构——英美文学批评新论探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电视音乐节目形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6 罗丽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8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颜瑶;从80后作家创作看网络文学生产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欧阳友权;;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2 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J];文艺评论;2000年04期
3 鲁捷,王粤钦;论网络文学概念及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邝炼军,李欧;网络文学:自由的挑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5 蓝爱国;;媒介发展与文学的形态变迁——网络文学的文化起源与书写立场[J];艺术广角;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青岭;;文学解构研究的调整与坚守——析米勒不同时期对文学及文学研究现状与未来的论述[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2 张青岭;;希利斯·米勒解构批评研究综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赵洪义;;周恩来三篇讲话的文艺思想[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张浩达;;信息媒介与艺术创作[J];中国美术馆;2010年12期
5 徐鲁;;画布上的泪滴[J];读者(原创版);2007年09期
6 ;大鸟计球迷俱乐部[J];当代体育;2001年02期
7 叶华;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J];文艺研究;2004年05期
8 谢家模;从米勒的绘画看米勒的生活[J];美术;1993年11期
9 ;纳努取代卡洛里[J];中国体育科技;1994年05期
10 佚名;幽默两则[J];音乐天地;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帆;;艺术创作要认真和严谨[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2 顾雪松;;网络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承;;废弃纸材在艺术创作中的潜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4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侯文雷;;新网络媒介时代提高省级公共图书馆办馆效益的思考[A];2010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高永亮;;社会转型期的网络媒介叙事:情绪宣泄与利益诉求的表达[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8 刘坤媛;;邓小平文艺思想与新时期文艺理论转型[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玉翠;;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谈少儿舞蹈创作体会[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涛甫;;网络媒介对中国传媒生态的影响[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健;中国古典文化理论的感悟传统[N];文艺报;2005年
2 程竹;加强文艺理论科学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王元骧 赵建逊;理论偏见是怎样形成的[N];文艺报;2003年
4 董学文;文艺理论:与荒凉和冷落对话[N];文艺报;2005年
5 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突出四个“重视” 繁荣文艺理论事业[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我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评奖获奖作品揭晓[N];青海日报;2009年
7 梁君;重建文学:从“本土化”再出发[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津文;天津市文艺理论学会成立[N];文艺报;2008年
9 张燕鹰;第二届“江泽民文艺理论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仲言;理论的责任和自由[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庆勇;论亨利·米勒的小说艺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4 盛葳;历史的错位:J-F.米勒及其在中国的评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5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周伟业;虚实相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欣;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旭;“崩坏与重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蓝星;个体艺术智能的发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玉;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D];重庆大学;2007年
2 白鹤;光环境的艺术性与功能性[D];天津大学;2007年
3 齐爱民;论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卢甜甜;幻化的现实——艺术创作的心灵化探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锋旗;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朱科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建设刍议[D];厦门大学;2007年
7 闫晓琼;从雕塑作品中的“质”说起[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方伟;《红楼梦》的诗性叙述[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金涛;柳林村农民网络媒介使用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高云;网络时代下的城市化景观[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7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