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篇的语用学阐释:互动性及其取效行为
本文选题:文学语篇 + 互动性 ; 参考:《外语教学》2009年01期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语篇的语用学问题进行阐释及分析。根据Iser(1974,1978),Levin(1976),Ohamann(1971b),Freund(1987)等人的文学阅读接受理论文章对Austin有关文学语言的"空洞性"和"依赖性"观点进行了重新解释,阐述了文学语篇的互动性是作者意或目的传达与读者对之积极的领悟、补遗和反应得过程,是取效行为的表现方式。此外,文章还阐述了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段在获得文学语篇取效之果层面上的劝说功能和意义。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pragmatics of literary discourse by using speech act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ry reading reception theory of Austin, the author reinterprets Austin's viewpoint of "emptiness" and "dependence" in literary language, and expounds that the interactivity of literary discourse is the author's intention or purpose to convey and the reader's positive comprehension of the literary language. The process of complement and reaction is the expression of effective behavior.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expounds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style and rhetorical devices in obtaining the effect of literary discours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教育规划课题项目“语篇交际的动态性及其语用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GH15
【分类号】:I045;H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书一;张婷婷;;对《现代大学英语》五、六册教学方法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 苏欣;刘艳红;;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融合[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晓铃;卡明斯诗歌的变异[J];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4 刘艳梅;;试论如何突显广告双关语的语义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项成东,韩炜;语篇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2003年01期
6 王华民;语言的非语音介质在语义表达中的作用[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7 卢卫中;试论英诗的篇章象似性修辞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李玉璞;浅议英语倒装的修辞功能[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张延君;英语词汇的语篇衔接与文体效果[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赵颖;谈合作原则 解言外之意[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允;;从文体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上邪》的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刚;试论大众演讲中暗喻的英汉翻译[D];外交学院;2001年
2 叶燕;前景化——英语新闻标题吸引功能实现的有效手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宏杰;英语商贸合同的语体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洪;论文本主义文体学与语境主义文体学的结合:文学教学的理论走向[D];山西大学;2003年
5 王军;英文使用说明书的文体风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清海;[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罗怡;美国总统就职演说(1789-2001)体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封桂英;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宇;文学翻译中“三美”的研究——文学翻译美学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10 夏万碧;在印度殖民地的女性[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晨华;;文学语篇中的女性话语[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郭明;;文学语篇空间范畴初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于艳华;;语篇类型与文学翻译策略[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刘云;;主位功能在文学语篇中的理解[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16期
5 封宗信;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与译者的多重角色[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6 镡冬玲;;文学语篇构思图式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7 ;文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3年07期
8 郭立秋;;文学语篇的特征及其翻译策略[J];语文学刊;2008年03期
9 信天骄;;浅谈数字媒体的审美价值[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8期
10 刘肖冰;观念艺术的科技浪潮——新媒体艺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廖君;免费前卫艺术作品展武汉遭遇尴尬[N];经济参考报;2007年
2 朱小钧 朱虹子;2006上海双年展:明星·经典·互动性[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明慧;数字艺术 走进互动情态[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晨笛;感受“虚拟”世界的“真实”[N];中国服饰报;2010年
5 记者 朱采菊;亚艺节开幕式暨晚会签合作协议[N];南通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杜大强 陈文文;世博,艺术的盛宴[N];浙江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欢;探索有效载体 促进文艺繁荣[N];四川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洋;要多创造表现时代特征的作品[N];四川政协报;2009年
9 唐坤 孟梦 高原 胡瑜笑;上海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中的“中国元素”[N];中国艺术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诸葛漪;和谐舞台,也有台下一份精彩 互相体谅,创造文明观演氛围[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欣;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朝斌;介入与共振[D];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
2 孙彦;网络艺术导论[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张旭;以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申肖肖;人际功能视角的文学翻译评估[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俊;解析“木子美”式网络女性私人写作[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米晓燕;[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胡鸿;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琴;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何怿昕;音美、形美、意美[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志奎;互动、剧场与实体[D];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68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