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本文选题:中国当代文艺理论 + 人性 ; 参考:《艺术百家》2010年01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论界就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流文论界基本上通过批判的方式以阶级性替代、否定了人性,也否定了文艺表现人性的必要性、重要性,其结论和批判的方式都严重地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学术环境的改变,随着文艺、文论的拨乱反正,文论界、美学界、哲学界逐渐正视这个问题,就人性、人道主义的含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性、人道主义与文艺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比较自由的讨论,但是,就基本观点而言,学界仍然存在着一定相当大的差别、分歧,甚至严重的对立。尽管如此,大多数学者仍然肯定了人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它们的联系,以及文艺表现人性、人情的重要性。这两次讨论主要针对人性与人的阶级性、社会性的关系,力图把文艺从"极左"政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澄清了不少理论问题、促进了文艺创作与批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经济、金钱已经对人的存在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探讨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新形势下文艺的健康发展。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re have been extensive and heated discussion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n human nature, humanitarianis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 and art. These discussion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circles basically replaced by class nature by critical means, denied human nature, but also denie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Both the conclusion and the way of criticism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world.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with the chan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ry theory, the literary theory circles, the aesthetic circles, and the philosophy circles have gradually faced this problem squarely, on the human nature. The meaning of humanitarian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arianism and Marxism, humanity, humanitarianism and literature and art are discussed more freely. Disagreement, even serious opposition. Nevertheless, most scholars still affirm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ty, humanitarianism, Marxis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 humanity and human feelings in literature and art. These two discussions focused main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class nature and sociality of human beings, trying to extricate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shackles of "extreme left" politics, and also clarified many theoretical issues and promoted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It ha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economy and money have had a bad effect on the existenc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humanitarianism and literature and ar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situ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课题“中国当代文艺学学术史”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烨;;三十年人性论争的情况[J];文学评论;1981年01期
2 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1982年06期
3 王善忠;;社会主义文学与人道主义问题[J];文学评论;198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张勇;;当代公安文学主体多样性的生成及其原因[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胡亚敏;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颜敏;“人的觉醒”——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李新宇;;重返“人的文学”——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之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6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理论转型概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7 程光炜;“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重返80年代文学史之四[J];南方文坛;2005年05期
8 尤西林;;“美学热”与后文革意识形态重建——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一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白烨;;三十年人性论争的情况[J];文学评论;1981年01期
10 王元骧;;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庞振超;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变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金进;革命历史的合法性论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云阁;实践观点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张胜利;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建构[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百卉;审美意识形态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钟媛媛;多维权力播弄下的女性作家[D];苏州大学;2004年
3 何蕊;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价值取向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晓寒;中国1980年代的“美学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唐雪妍;现实经验对理想爱情的解构[D];吉林大学;2006年
6 金殿中;反思生态—人文危机的文学表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卫;中国文学界对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的评价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矫习健;《太阳照样升起》在中国接受情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玉兰;新时期蒙古族小说思潮浅析[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孙琳;论教学中的人道主义:认识论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剑雨;;电影中的人性和人情[J];电影艺术;1980年05期
2 胡绳生 ,袁杏珠;也谈人性和阶级性——与王磊同志商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6期
3 顾骧;人性与阶级性[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人性深度与文艺的价值取向[J];求是;2008年10期
2 赖大仁;;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体现[J];学习与探索;2009年01期
3 刘阳;;马克思人性观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J];文艺争鸣;2006年06期
4 何雁;熊元义;;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J];学习与探索;2009年01期
5 廖金罗;;杰生、安斯现象和西门庆现象之比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6 陈丽;;“人性”与“存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界中梁实秋的译莎活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马建辉;;当前文艺中的历史观与价值观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6期
8 徐克瑜;;当前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价值观迷失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2期
9 马建辉;;“文艺与人性”座谈会上专家强调坚持唯物史观 克服文艺表现人性上的不良倾向[J];美术;2005年12期
10 滕云;人性之于文学[J];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谭静;安德森与沈从文“小镇情结”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凤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性艺术治疗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999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9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