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以中外“三分法”、“四分法”为例
本文选题:新中国成立以来 + 文学理论 ; 参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理论教材中的"三分法"、"四分法"在分类称谓、分类对象、分类标准及其性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情形,这些现状尚没有引起广大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和注意。词汇自身的多义性、创作手法与文类名称关系的认识缺位导致了"三分法"称谓杂出,此又直接造成分类对象分歧的可能。作为分别诞生于中西不同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较大的两种分类法,我们要坚决摒弃西方"三分法"具有相对整一划分标准的系统期望,摒弃执意在"四分法"中寻求单一的划分标准,并和"三分法"进行优劣比较的做法;即便提出了综合性的划分标准,亦不可基于同"三分法"相比较而言。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have been many divergences between the "three-point method" and the "four-part metho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literature theory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terms, classification object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d their nature. These present situations have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vast number of textbook writers. The polysemy of vocabulary itself,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ation technique and the name of literary category leads to the mixed description of "three-point method", which directly leads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objects. As two kinds of classification, which were bor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China and the West respectively, we should resolutely abandon the systematic expectation that the Western "Triple method" has a relatively whole standard of division. We should abandon the practice of seeking a single standard of division in the Quadratic method and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iple method. Even if the comprehensive criterion is put forward, it can not b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Triple method.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类范畴研究”(10CZW001)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文类研究”(07WXC014)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之说的质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李恩来;;真、善、美:人类和谐存在的三重维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丽;;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薛雯;;从波斯彼洛夫的“意识发展”看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程冰艳;;从“无用之用”看文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6 陈斯金;;让文学性由灵石变为血肉之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刘舒;;浅议中国文论中的文学风格多样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贺明华;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魏远征;;生机妙在本无奇——顾太清词日常性审美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2 邓菲;胡兴昌;;科学教育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士杰;;沉思中显现静穆的诗美——浅论西川的诗[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丁文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略谈南原大战中的李自成形象[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金花;《毛诗正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张q,
本文编号:2000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00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