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论文学“原型”
本文选题:麦克卢汉 + 陈词 ; 参考:《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在文学批评史上,弗雷泽、荣格、弗莱等人的"原型"思想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对于原型的理解:原型乃是旧陈词的"逆转"。麦克卢汉认为,一个时代普通的技术与活动构成一个时代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们对它的感知往往是日常的、无意识的,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而一旦新的技术出现,环境就将发生变化,即新环境将旧环境覆盖,并使之过时,旧的环境成为"陈词"。但过时并非一切结束,而是审美的开端,即旧陈词转换成原型,并重新获得文化上的生命力。麦克卢汉原型思想是对原型思想的补充和丰富,也是突破,它开阔了原型批评的领域。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aser, Carl Jung and Frye's "Archetype" thought had a great influence, but there were some shortcomings, which restricted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70s twentieth Century, Mcluhan put forwar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etype: the archetype was the "reversal" of the old old words. Mcluhan believed that the common technique of an era was a common technique. Art and activity constitute the basic features of an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and people's perception of it is often daily, unaware, and expressed through language. Once new technology appears, the environment will change, that is, the new environment covers the old environment, makes it outdated, and the old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old word". The beginning of beauty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old words into archetype, and the vitality of culture is regained. Mcluhan's archetypal thought is a supplement and enrichment to the thought of archetype, and it is a breakthrough. It broadens the field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文新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冯周卓;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聂世军;社科学术期刊的传播困境及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03年05期
5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夏志梅;彭光芒;;网络空间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朱河囡;网络发行之路[J];出版科学;2005年05期
8 王伟明;适应与忧虑——对广告视觉文化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3年02期
9 贺善侃;;虚拟主体性: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金振邦;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4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5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洁;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一峰;传媒即体验[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戴明;信息化进程中建筑设计的历史变迁[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朝洁;走向视觉文化时代的大众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茂;打在文明门面上的烙印:广告,人类的乌托邦抑或灾难[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帆;我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冉儒学;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及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6 纪海虹;互联网交互与公共空间[D];清华大学;2002年
7 张,
本文编号:2002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0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