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觉论》与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转型
本文选题:《艺术感觉论》 + “结构-功能”模式 ; 参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摘要】:杨健民的《艺术感觉论》具有新时期文论的一系列典型特征。此书的论述主题、结构模式及其从内到外的整体更新使其文论理念更有张力,具体包括主体的个体性、创作者心理空间的发现、"结构—功能"模式等三个方面。该书在阐述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将新时期争论的对立面统合起来,并用有效的辩证回应人们对这些时髦新事物的质疑和责难。
[Abstract]:Yang Jianmin's Theory of artistic sensation has a series of typical features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period. The theme of the book, the structural model and its overall renewal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make its literary theory more tensional, including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subject, the discovery of the creator's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the "structure-function" model. The book has consciously combined the opposites of the new period controversy in the process of elaboration, and has responded effectively to the doubts and censure of these fashionable new things with an effective dialectical response.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陶东风;;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4 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D];四川大学;2006年
3 连敏;《诗刊》(1957-1964)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晓芳;八十年代审美文论批判[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文祥;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回眸[D];苏州大学;2004年
4 刘卿霞;从“人生艺术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暨南大学;2006年
5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3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0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