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3 02:20

  本文选题:本雅明 + 文艺生产 ; 参考:《南京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文艺批评家,本雅明以其前瞻性的文艺生产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首先分析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现实背景,着重指出马克思有关文艺生产的思想和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对本雅明文艺生产思想的启迪作用,同时强调了他莫斯科之行对苏俄文化政策与现状的考察。然后为努力尝试阐释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的有关内容,本文着重将研究中后期的主要著作《讲故事的人》、《作者作为生产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及为《拱廊计划》而准备的有关波德莱尔的几篇文章着手,逐步展现其文艺生产理论的主要概念和思想。本雅明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思想出发,指出艺术发展过程也存在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问题,特别强调指出艺术生产力即文艺创作的技术对于文艺产品的政治倾向和实践功能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艺术创作的发展,较为清晰地阐述了讲故事的艺术、小说和新闻等随着技术发展而兴衰的过程;而在对机械复制艺术的思考中,以电影为典型代表,他分析了机械复制对艺术创作和欣赏所带来的改变,艺术的膜拜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以及“光韵”艺术的衰退过程,表达出对由机械复制艺术所带来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肯定和乐观,看到了通过对机械复制艺术的合理运用给无产阶级改变社会创造条件的可能性。 借助于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掌握的历史分析方法和唯物史观思想,特别是异化和《资本论》商品拜物教的思想,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状况进行了解读,使他对社会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冀能够以“艺术的政治化”来对抗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政治艺术化”。本雅明的文艺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文艺生产思想的拓展,可以说是把马克思有关生产方式的理论在文艺生产领域所进行的创造性应用,对人们从宏观的层次来更好的理解艺术的生产具有启迪意义,开辟了西方文化研究的新的维度。
[Abstract]:As the greatest German literary critic in the 20th century, Benjami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with his forward-looking theory of literary and art produc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and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Benjamin's theor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emphatically points out the enlightening effect of Marx's thought on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the theory of Brecht's "narrative play" on Benjamin's thought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emphasized his visit to Moscow to examine the Russian cultural policy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en, in order to try hard to explain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Benjamin's theor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in works of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the storyteller, the author as a producer, the works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lication, and several articles on Baudelaire prepared for the Arch Gallery Project. Gradually show its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theory of the main concepts and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law of the object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enjamin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of artistic productive forces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ce of artistic productivity, that is, the technolog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for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fun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creation, a relatively clear account of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fiction and new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 the thinking of the art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he takes the film as a typical example, and he analyzes the changes that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has brought to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The worship value of art gives way to the value of displa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rt of "light rhyme", which expresses the affirmation and optimism of democracy and revolution brought about by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of art.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proletariat to change society through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art is seen. With the help of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ought grasped from Marxism, especially the thought of alienation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he interprets the cultural situ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So that he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hoping to be able to use "art politicization" to confront German fascism "political artistry". Benjamin's theor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is an extension of Marx's thought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it can be said to be a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Marx's theory of produc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It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of art from the macro level, and has opened up a new dimension of western cultural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叶;;论本雅明的现代主义——读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2 谢建华;;密语写作与大话批评——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阅读札记[J];艺术广角;2011年04期

3 杨胜男;;解读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4 陈呈;;本雅明眼中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陈捷;;阿多诺与本雅明文化工业理论对比分析[J];丝绸之路;2011年16期

6 钟丽茜;;本雅明论摄影技术与纪实影像的先进文化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徐朝友;;焦灼而失落的“洞见”——评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8 梁郁郁;;论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J];音乐天地;2011年05期

9 蔡影茜;李佳;;关于现代艺术的一段回忆:对话瓦尔特·本雅明[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10 慕羽;;图文快递[J];舞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8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9 游小波;;对市场经济与当代文艺发展的辩证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村山吉广;江口尚纯;顾晓雪;李杨;杨帆;;《诗经》研究文献目录(日文篇)——明治元年~平成二年(1868~1990)[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宪光;认识文艺生产的新格局[N];文艺报;2007年

2 文化部部长 蔡武;加强文艺生产创作引导 促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N];人民日报;2011年

3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4 高文强;文艺生产要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11年

5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6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7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8 吴拓邦;与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摄影[N];经济观察报;2005年

9 魏家川 博士;这一切来得太快[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叶剑青;“气息”消失之后的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8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9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方尚芩;经验的密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徐祥境;本雅明“技术复制论”中的矛盾心态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7 庄伟伟;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8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胜男;透过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再议翻译忠实原则[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程兰;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2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12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