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美新批评的体制化
本文选题:新批评 + 体制化 ; 参考:《河北学刊》2009年01期
【摘要】:英美新批评在美国曾风靡一时,成为文学研究中独步天下的唯一范式。可以说,新批评是一种保守的理性主义文论,它力图为文本设定一个稳固的价值标准,其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都格外强调"秩序",这使之成了适应当时美国学校文学教育的模版,给人们提供了规避政治风险的途径,又让背景各异的学习者充满了研究文学的信心。保守而理性的新批评迅速占据学校讲坛,成为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部分,而新批评的体制化选择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和繁盛。然而,这种体制化也成了新批评的双刃剑,其片面化的理论主张和僵化的体制困局最终又葬送了自身前途。分析新批评的体制化,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这一流派。
[Abstract]: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 was popu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came the only paradigm in literary research.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new criticism is a conservative rationalist literary theory, which tries to set a firm value standard for the text. Both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critical practice emphasize "order", which makes it a template for literary education in American schools at that time. It provides people with a way to avoid political risks, and makes learn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full of confidence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he conservative and rational new criticism quickly occupies the school pulpit and becomes a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nstitutional choice of the new criticism also promotes its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However, this kind of systematization also becomes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new criticism, its one-sided theory proposition and rigid system predicament finally destroy its own future. To analyze the systematization of new criticism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is school more deeply.
【作者单位】: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6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英美新批评的体制化研究》(S060701)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龙云;;斯坦利·费什的阅读观与女性主义文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陈吉猛;文学本质研究的六个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春燕;;一沙一世界——从《伊芙琳》看乔伊斯的写作特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郭晓芬;李双宏;;《雾都孤儿》人物分析——南希的挣扎[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5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7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10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学报·新批评》专刊征稿[J];文学自由谈;2011年04期
2 石坚;王欣;张劲松;;文化语境中的凯恩斯主义和新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马薇;;浅议新批评理论的批评标准——以退特张力说为例[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4 冯黎明;;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5 刘巍;;《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的学科化与体制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李丹;;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刘璐;;论西方诠释学重心的转换[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肖翠云;;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J];东南学术;2011年03期
9 裘姬新;;文本诠释的误区——兼评翻译活动中对话的不平等[J];民族翻译;2010年03期
10 谢欣宜;;论接受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显t,
本文编号:2013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1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