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陌生化理论及实践举隅
本文选题:陌生化 + 突出 ; 参考:《学术交流》2011年09期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有其重要的价值,但也有片面性。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其特征在于反常、突出、新奇和变形,这对我们重新重视和审视文学语言,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但它认为文学的本质只在语言,不在形象,却是矫枉过正。事实上,陌生化不只是技巧、语言层面的。陌生化可以理解为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乃至文学意蕴诸层面的本质,即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文学形象也应该是陌生化的。自然,文学意蕴也应该新、深、奇,即也要陌生化。因为文学文本中的"言—象—意"是不可分离的。以"三李"等人的创作为例,可考察中国文学对陌生化的运用。梳理中国古代关于陌生化的论述,归纳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可见凡是在语言和形象上有所创新,都可以理解为陌生化。简言之,陌生化就是文学的创造性。对陌生化也应该辩证地理解:陌生化是奇与正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一味求奇,为奇而奇,还要平中见奇,奇中寓正。
[Abstract]:The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Russian formalism has its important value, but it also has one-sidedness. Russian formalism holds that literary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langu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lie in anomaly, prominence, novelty and deform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for us to re-value and examine literary language. But it thinks that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s only language, not image, but overcorrection. In fact, strangeness is not just technical, linguistic. Defamiliariz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essence of literary language, literary image and even literary connotation, that is, literary language is defamiliarized and literary image should also be defamiliarized. Natural, literary implication should also be new, deep, strange, that is, also should be defamiliarized. Because the word-image-meaning in the literary text is inseparable. Taking San Li et al.'s creation as an example, the use of strange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can be examined. Combing the ancient Chinese exposition on defamiliarization and summing up the express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we can see that any innovation in language and image can be understood as strangeness. In short, strangeness is the creativity of literature. Strangeness should also be dialectically understood: strangenes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ngeness an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I0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小平;;论江西诗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矛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王国英;何江胜;;论《夜色温柔》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陈育德;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桑火尧;;笔墨混沌与自性观照——余任天绘画语言的哲学思辨[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9 侯晶晶;《推销员之死》一剧魅力探幽——对人性的深切关注[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尹莉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伊格尔顿政治批评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林;;历史·记忆·经典化写作——何大草小说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谭好哲;;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9 周晓秋;;浅谈《新诗戏剧化》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区艳霞;;试论当代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倾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刘来春;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云梦学刊;2004年02期
3 杨增宏;戴厚英小说《脑裂》的幽默语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4 杨向荣;姜文君;;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J];探求;2009年03期
5 谢孝兰;;相声、小品语言的陌生化与适应性[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6 张利莹;;广告语中仿拟修辞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7 应雄;;陌生的故事,熟悉的镜语——关于《出嫁女》[J];电影艺术;1991年05期
8 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年03期
9 冉东平;陌生化与即兴喜剧——评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10 王滢;;“陌生化”理论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穗萍;吴岩;陈煊之;;语境及常识性知识对代词指认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史瑞萍;白学军;;语境和动词在主题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戴木才;;现代人的价值观语境与人格转型[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陈安玲;;语篇构建的三元互动模式[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5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映;;新闻客观性:语境、进路与未来[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军;;语用预设及其翻译策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延;;学习型社会语境下的博物馆设计[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王生福;;翻译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歧义分析与词义选择[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江必新;杨科雄;;论公共利益[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学权;刑事错案,三种语境下的三重标准[N];检察日报;2005年
2 李凌云 龚云瑞;商业语境下的散文创作[N];宜春日报;2005年
3 卢铮;在互信的语境下对话[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赵念渝;警惕语境翻译中的“偷梁换柱”[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傅汝新;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N];辽宁日报;2003年
6 龚明俊;关键是“以奢靡为荣”的语境[N];贵阳日报;2006年
7 石家庄市水源街小学 杨小玲 赵素琴;低年级“语境识字”之我见[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马红漫;中美贸易谈判需要共同的语境[N];东方早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在入世语境中与世界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钟敏;中国软件企业如何破解WTO语境[N];中国电子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4 卢国华;五四新文学语境的一种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昌凤;论现代艺术的陌生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琳琳;《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陌生化艺术[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5 杨磊;语境和英汉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任秋兰;中国教育背景下的语境与外语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建俊;论语境与语义推导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强;外交委婉语的语用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永民;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D];南昌大学;2005年
10 罗莹;从序列模式看语境在口译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01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1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