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
本文选题:本雅明 + 文学生产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摘要】:本雅明首次给马克思关于文学生产的思想以确定的内容和较为系统的表述,他把文学看作和物质生产本质上一样的社会生产形式,并指出发达资本主义把文学生产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无论是文学彻底地商品化,还是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抵抗文学的商品化,这两种趋势都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利用而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统治的同谋。甚至文学中激进的政治内容也很容易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机制和市场机制收编和转化,悖论式地变成商品而无法起到革命的作用。本雅明认为,文学技术手段的变革中蕴含着文学的政治解放潜能,革命的作家只有自觉革新文学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Abstract]:Benjamin for the first time gave Marx's thought on literary production definite content and more systematic expression. He regarded literature as a form of social production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material produc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ed capitalism has brought literature production into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system completely, whether it is the complet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or the resistance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with the slogan of "art for the sake of art". Both trends have been exploited by capitalist societies as accomplices to dominate ideological rule. Even the radical political content in literature is easy to be incorporated and transformed by the political ruling mechanism and market mechanism of capitalist society. Paradoxically it becomes a commodity and cannot play a revolutionary role. Benjamin believ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echnology means contains the political emancipation potential of literature, and that revolutionary writers can truly resist capitalist ideology only by consciously innovating literary production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南大学自由探索计划资助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志钧;;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异同辨[J];文学评论;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森森;;论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二重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4 安宁;;碎片与整合——以《嫉妒》为例浅析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叙事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5 卢莉芳;;论交通运输业的优势“最大化”与劣势“最小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卢莉芳;;第三产业清洁生产与第一、二产业清洁生产的辩证统一[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邹时荣;我国消费服务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8 邓炜茵;;浅谈小说《青蛇》中的情色叙事与殖民文化[J];才智;2010年13期
9 袁景衡;生产劳动研究述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王丽霞,李建民;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发展[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杨子怡;;经与诗的博弈:汉代经学文化氛围中诗性的困境[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C];2008年
3 赵建;;马克思的非生产费用理论——兼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概念相比较[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旭;;准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智慧;;陌生化与《莎菲女士的日记》[A];新气象 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张作云;;《资本论》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质——兼论国内学界关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实质问题的分歧[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大伟;私营企业主的成长历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8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曾诗鸿;金融脆弱性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D];河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佟景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D];江南大学;2010年
3 王进进;对不确定性的召唤:关于批评阐释状态的分析[D];郑州大学;2000年
4 于昆;狂飙时代的灵魂交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廖立;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李丹;张力扩展的审美空间——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探析[D];四川大学;2003年
7 罗雪中;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丽慧;“写实”的深化与变异——八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D];吉林大学;2004年
9 毕岚;论市场语境下戏剧的生存[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沈维清;少数人的星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崇;;艺术神话的破灭——本雅明艺术技术革命论的建构[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2 苏宏斌;跨世纪的对话——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J];学习与探索;1998年02期
3 张慧敏;;理论误导[J];南方文坛;2011年03期
4 王天保;;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陈呈;;本雅明眼中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朱国华;;别一种理论旅行的故事——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的中国再生产[J];文艺研究;2010年11期
7 马国明;;本雅明的《商场研究计划》[J];书城;2000年09期
8 刘泽江;从“寓言”观看本雅明的“救赎”意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刘志;死海里的生命旋涡——论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上官燕;;本雅明:格格不入的灵魂漫游者[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春;王秀东;;美国农业生产者补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顾春云;;如何组织无公害猪肉生产[A];云南省首届无公害猪肉生产研讨会、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乔琳;时光;;生态文明下生产者环境责任的完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仁华;;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产物是食品安全的需求——从莲都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谈起[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五卷(农业分卷)[C];2005年
8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理;;睁开第三只眼睛[A];福建省标准化协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奚愚生;黄蜜;;再谈过度包装[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2 记者 周进文 通讯员 黄汉瑜;实现产品生产者与经销单位双赢[N];石狮日报;2011年
3 赵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群选经典”时代下的文学生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范正伟;谁来打造食品生产者良心盾牌[N];恩施日报;2011年
5 丁国威;俄国家杜马决定扶持农业生产者[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6 梁熙玲;俄农业生产者可获5年期优惠贷款[N];远东经贸导报;2010年
7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8 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秦丽娟 本报记者 杨蕾;研发者生产者“脑合作”是关键[N];中国质量报;2011年
10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2 韩敏;《收获》的90年代[D];四川大学;2004年
3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6 潘大春;90年代中国文学与出版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8 陈红旗;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5年
9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志敏;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麦景彪;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通讯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李桂林;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董正爱;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张艳;企业为保证现金流对保险的需求[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尚芩;经验的密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8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程兰;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7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1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