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发布时间:2018-06-15 08:49

  本文选题:文学 + 现象学本体论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摘要】: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Abstract]:In essence,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is not an epistem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 but a phenomenological problem. It is based on the 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 of beauty first. All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remises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of aesthetic phenomena are put into the theory of phenomenological essence of "parentheses", which are directly intuitionistic from aesthetic sense. Beauty is the "objectified emotion", which is the phenomenological defi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It has three levels: "emotion as self-consciousness", "aesthetic feeling as emotion" and "sentiment as aesthetic feeling". Art,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objectification of emotion, which is the most universal and the closest way to the study of man is literature and poetry. Poetry is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nd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s metaphor. As a "house of existence", language is both "thought" and "poem". Literature is an art that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art most directly. It is expressed in the te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2 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哲学研究;198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姚晓鸣;;希腊女神的女人角色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8 颜水生;;历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说“种的退化”主题新解[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叶;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诗性”魅力[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高皓s,

本文编号:2021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21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