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

发布时间:2018-06-15 12:14

  本文选题:中国文化诗学 + 知人论世 ; 参考:《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摘要】:这里的"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阐释理念与方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这一中国传统阐释学吸收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哲学阐释学、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美国新历史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研究路向的影响,使自身不断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功能与理论穿透力的文学阐释学方法。
[Abstract]:Although the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borrows the concepts of "poetics" and "cultural poetics" from the West, its meaning refers to the interpretation ideas and methods produced in the face of the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in China, and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It has formed the classical hermeneutics tradition of Chinese style, from "poetic aspiration" to "know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the world" and to "changing the text into the world". This ancient tradition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modern time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is Chinese traditional hermeneutics has absorbed ideological criticism,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Bakhtin's sociological poetics from Western Marxism.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New historicism and other post-modernist contexts on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has enriched itself and gradually formed a kind of literary hermeneutics method with powerful explanatory function and theoretical penetr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人趣味的历史生成与演变研究》(10BZW014)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钟翠红;李建华;;论江总的散文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世东;;论《管子》对生态伦理思想与实践的发展[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丛林;孟子“知人论世”索解[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徐玉如;论文学欣赏中的“知人论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尧均;“区区著述”与“忠贞大节”──书全谢山《宋忠臣表公饲堂碑铭》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杨太;孟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林继中;“知人论世”的文学史模式[J];天府新论;2001年05期

6 黄科安;历史文本中的精神潜流——论孙犁新时期创作的读书札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张宝石;“解诗”与“用诗”[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韩国良;;以古诠古 知人论世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再认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王英娜;;浅谈文学鉴赏中的“知人论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10 刘银波;;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研读李清照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成祥;;论诠释中医文献语言的途径与方法(之一)[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颜景云;;开掘诗词的内在意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思治;知人论世[N];人民日报;2001年

2 温儒敏;知人论世评郭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贾梦玮;知人论世 知世论人[N];文艺报;2001年

4 宋文京;读人和阅世[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刘锡诚;贵在知人论世[N];文艺报;2001年

6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刘准;如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宇泽;胡著《中国文学史略》跋[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陆建德;寻回被放逐的作者[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本报评论员;注重研究工作对象[N];解放军报;2000年

10 张彩霞;从乡村教师到学者[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肖治强;《山带阁注楚辞》探析[D];贵州大学;2007年

2 许醴;论孟子的人生论美学观[D];苏州大学;2008年

3 邵华;徐复观思想史诠释方法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玲;“会心”:中国古代诗学审美创造论[D];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21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21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3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