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虚构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8-06-16 02:55

  本文选题:文学文本言语 + 虚构性 ; 参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虚构很不重视,有关研究停留在皮层的理解和阐释上,或者认为虚构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或者只是文学的审美特征。实际上虚构乃是文学的本体之存在,是文学区别于历史、传记、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核心性质"。虚构表现在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文本言语方面。文学的虚构是通过文学文本言语体现出来的,文学文本言语也是虚构的,文学不是生活事实,而是话语事实,话语事实并不是生活事实本身。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literary theorists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literary fiction, and the related studies have remained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tex, or that fiction is only an artistic expression technique or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fact, fiction is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history, biography,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other ideologies. Fiction is manifested in all aspects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language of literary texts. The fiction of literature is embodied by the language of the literary text, and the speech of the literary text is also fictional. Literature is not the fact of life, but the fact of discourse, and the fact of discourse is not the fact of life itself.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友贞;;挽歌[J];读书;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华;试论再认识过程中的否定[J];唯实;1990年06期

2 荣开明;关于“再认识”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3 方兢;对文学理论性质和特点的再认识[J];人文杂志;1990年01期

4 徐肖楠;小说的虚构性意义与现实性意义[J];社科纵横;1992年05期

5 余虹;文学理论的生死性——兼谈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文学理论的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6期

7 罗宏;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存在误区——文学理论教学札记[J];学术界;2005年02期

8 程锡麟;当代美国文学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1期

9 杨冬;“未来”的几点印象——读《文学理论的未来》[J];文艺争鸣;1994年04期

10 ;文学理论面临的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林伯谦;;韩愈文学理论与佛法行持之研究[A];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5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6 曾文琦;;对应急物流系统特点的再认识[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殷建芬;;让比喻之花灿烂绽放——浅谈比喻的作文教学功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姜莉;彭高峰;向科;;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再认识[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白;对“见缝插绿”的再认识[N];中国建设报;2001年

2 杨东明;再认识物流[N];国际商报;2000年

3 陈佳贵 罗仲伟;对网络经济的再认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青锋;对β-阻滞剂的再认识[N];医药经济报;2000年

5 陈方既;对传统的再认识[N];中国艺术报;2004年

6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7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8 邓宝剑;对文学理论的冷峻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5 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沈振奇;《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林晓云;第二性的权力话语: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态及特征[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秀丽;小说的虚构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芳;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2年

3 翟富生;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D];郑州大学;2004年

4 邵宝辉;沈从文文学理论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5 殷秀才;经济转型中我国失业问题再认识与治理新思路[D];武汉大学;2005年

6 刘宝成;图形设计再认识[D];河北大学;2004年

7 许文茹;把混乱带给秩序[D];兰州大学;2006年

8 张超;论胡适的文学理论与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理论—论刘知几与章学诚[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杜冉冉;章学诚的文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4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24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