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移民理论”与诗歌翻译美学研究方法及定位
本文选题:诗歌 + 翻译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摘要】:我国学界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而关于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往往又是人云亦云、重复研究或模仿研究,因此,研究成果也多为零星的论述。"翻译移民理论"更适于应用到诗歌翻译领域。在重申美学定义,主张哲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上去研究诗歌翻译,并界定和定位了诗歌翻译美学,为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Abstract]:Most of the studies on poetry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re non-systematic. However, the studies on poetr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re often repeated or imitated, so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mostly sporadic. "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migrat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poetry translation. This paper restates the definition of aesthetics, advocate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to study poetry translation, and defines and orientates poetr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which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poetr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张广奎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诗艺与诗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K05
【分类号】:I046;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广奎;;论《傅科摆》的艾柯诠释学回证与诠释熵情[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周海鸿;;《红楼梦》前八十回匾额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程蓉;;品牌翻译中扭曲的信、达、雅[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张辉;王俊凯;;“隐喻”在防止英语学习“石化”现象中的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孙晨;;从接受美学视角探析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移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杨敏;赵金东;;探究模式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译文优劣探究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赵娟;;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10 郑燕春;;文学翻译中的风格传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涛;;科技译文的审美标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论成语翻译的双重性特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玮;;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诗经》译本的形美传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冰;;从释意理论看《酒国》中的比喻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莉;;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传彪;许智坚;;试谈“信”译与变通[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谭克新;;演讲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卫萍;;从关联理论谈戏剧会话中的别解翻译[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童洁萍;中西思维模式视角下的鲁迅作品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罗颖虹;霍译《红楼梦》人名英译的审美缺失与补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洋;《红楼梦》中比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洁;《目的论视角下的世博会公示语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帕尔默;孙丽君;;哲学诠释学的实用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谷峰;;哲学诠释学维度下郭沫若的英诗美学翻译之溯源——以《英诗译稿》的个案研究为例[J];郭沫若学刊;2009年03期
3 李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1期
4 赵晓丽;;从哲学诠释学看网络文本的理解[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0期
5 彭国华;历史哲学的现代建构──关于哲学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4期
6 陆颖;;翻译标准相对性的哲学诠释学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朱荣英;;哲学诠释学的人文关怀和实践向度[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程志华;;基于开放性的创造性——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的价值[J];哲学研究;2011年06期
9 彭启福;;对话中的“他者”——伽达默尔“诠释学对话”的理论批判[J];哲学动态;2007年03期
10 彭启福;;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关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沉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潘德荣;狄尔泰:精神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牛顿[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中国诠释学是一座桥[N];光明日报;2002年
3 成中英;凸现王弼真实的思维方法和价值[N];光明日报;2003年
4 洪汉鼎;立足当代的诠释学文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金梦兰;文本意义与文学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刘笑敢;四海游学散记[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西方近代早期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成中英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菁霞;对现象学发展过程的新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艳霞;正当性刑法解释路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王晓丰;语法考察和概念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霞;基于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艾柯翻译诗学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2 李竹;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司法审判活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杨晓波;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谭文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阈下的道家经典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陈亚男;论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黄继玲;论理解性教学[D];西南大学;2006年
7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8 沈献毅;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红娟;从哲学诠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马秀春;哲学诠释学视域下教育观的重新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35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3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