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牡丹看林语堂的人生美学思想
本文选题:林语堂 + 《红牡丹》 ; 参考:《名作欣赏》2010年02期
【摘要】: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美学层面而言,其晚年创作的英文作品《红牡丹》以女主人公梁牡丹的人生历程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形象,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生美学思想。
[Abstract]:Due to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reasons, Lin Yutang's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criticized b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 and his English novels are not appreciated by Chinese readers for many reasons, such as translation.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his English work Red Peony, which was created in his later years, takes the life course of the heroine Liang Peony as the reader to construct a unique aesthetic image, which embodies Lin Yutang's thought of lif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肖雅;唐艳芳;;从《京华烟云》中译本看张振玉的翻译思想[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章亚琼;;论林语堂文化身份的构建——以林译《浮生六记》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陈凯军;赵迎春;;《Moment in Peking》中的翻译痕迹探析[J];作家;2011年14期
4 罗兰;;不对称的权力关系:林语堂译作《老残游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孙张静;;阐释学理论视野下的译者主体性——以《浮生六记》林译本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童美茹;;浅析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传达[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7 张勤;;试析Shirley M. Black英译《浮生六记》不足之处[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武媛媛;;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陈歆耕;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N];文汇报;2010年
2 刘燕;先谈艺术,再说收藏[N];东莞日报;2008年
3 余光中 本报见习记者 吴孟婕 整理;灵感的开关藏在哪[N];浙江日报;2011年
4 宋庄;那影响无法摆脱[N];工人日报;2011年
5 郑敏;杂文与随笔小品的区别[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马学东;3300万!徐悲鸿油画作品再飚天价![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文敏;为翻译说几句话[N];浙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轶;文艺批评:应有的尊重与空间在哪儿?[N];大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蕙荃;文学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吴玲玲;翻译家林语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周娟;林语堂编译《论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福莲;目的语文化与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燕;译家与作家的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孙振亮;林语堂翻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0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4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