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后现代议程与审美文化转向

发布时间:2018-06-20 02:45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 + 审美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摘要】:在艺术发展史上,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关系有着各各不同的呈现。美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精英化、"唯美化"的缺陷,由此也造成了审美活动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疏离。后现代审美文化另辟路径,开始以"大众"的视角注目于长期以来被忽略的"日常生活"审美,它标榜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口号以及各种理论诠释,标志着新的大众审美文化的崛起。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art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daily life is different. From the day of its birth, aesthetics has always had the defect of "aestheticism", which also caused the alienation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from the daily life of the masses.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culture begins to focus on the "daily life" aesthetics,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sses", and its slogan of "daily life aesthetic" and variou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s. It marks the rise of new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现代议程与文化范式转型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8ZWD013)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擎;;哈贝马斯与现代性的思想史[J];读书;2006年09期

2 王建平;;浪漫伦理与现实理性:中产阶级的消费伦理及其两面性[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3 林功成;现代性与审美主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傅守祥;;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存在与哲学批判[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J];哲学研究;200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2 任建东;;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3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童恒萍;;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滕守尧;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张辉;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J];文艺研究;2003年01期

3 王柯平;西方审美文化的绵延[J];浙江学刊;1998年02期

4 傅守祥;;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纵;陈志超;;大众艺术:消费图景中后现代无深度流行神话[J];艺术百家;2006年07期

2 李霞;;坎普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薛扬;走出沼泽——对当下艺术困惑的探究与解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龚建光;;从传统艺术风格的背离看后现代美术的叛逆精神[J];艺术教育;2010年10期

5 徐颖果;后现代美国小说叙事特点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赵保林;“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笔谈讨论(47) 要秉持健康的审美理想——兼论民族审美精神[J];美术;2005年04期

7 沙家强;后现代主义的互文性美学特征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赵琰妍;后现代主义对艺术教育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田利红;;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轮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10期

10 刘志友;;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东风;从后现代主义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李万武;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训[N];辽宁日报;2008年

3 肖四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折射与变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李丽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N];学习时报;2010年

6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7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8 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佩里·安德森:后现代主义共生着两种对抗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胡作玄 中科院系统所研究员;数学是后现代思想的根源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后现代主义与新红酒文化[N];财经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6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8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成;动画电影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旭\

本文编号:2042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42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