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立象尽意之认知语言学理据

发布时间:2018-06-20 04:35

  本文选题:意象 + 意象图式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1期


【摘要】:"立象尽意"虽源于《易经》,但却不是国人特有的表情达意方式,而是人类之认知共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立象尽意"实质上就是以意象、意象图式表征主体的认知与情感,其根据在于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可操作性。就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操作方式而言,"立象尽意"主要有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直接立象尽意即直接选取特定物"象",寄托情思,表征认知;间接立象尽意即通过隐喻,将意象、意象图式从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给人启迪与遐想,或者通过转喻,让源域意象、意象图式为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
[Abstract]:Although it originated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it is not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Chinese people, but the cognitive commonness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essence of "setting up the image to do meaning" is to represent the cognition and emotion of the subject by image and image schema, which i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maneuverability of image and image schema. As far as image and image schemata are concerned,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direct and indirect. The direct meaning of setting up an image is to directly select the "image" of a particular object, to place one's feelings on the other, and to express cognition; the indirect idea is to project the image and the image schema from one cognitive field to another through metaphor, giving people inspiration and imagination, or metonymy. Let the source domain image and image schema provide psychological accessibility for the target domain.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振城;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读[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8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胡惮;李春玲;;概念变体及其属性的描写[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义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2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3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江源;言语理解的认知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于秋;谚语理解综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一宁;模糊及其语用功能[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7 张葳;转义及形象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严先慧;关联与言语幽默理解[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明宏;从认知角度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10 黄泽火;语法隐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蔷;;初探《狼图腾》英译本中的意象图式运作[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2 彭振川;王晶文;;意象重构与诗歌翻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晓莉;袁晶;;基于意象图式的唐诗隐喻解析——以《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文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王丽;;通感表象与意象析论——以儿童艺术通感现象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5 任庆梅;;文学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诠释[J];齐鲁学刊;2006年04期

6 刘晶;邵志洪;;“前”“后”的意象图式及其在《登幽州台歌》中的翻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7 贾红霞;;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视角——李清照《一剪梅》英译本对比分析[J];长城;2011年08期

8 李庆杰;姜海燕;关晶晶;陈国新;刘洋;冯晓蕾;;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翻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S4期

9 孟宏党;;诗歌语言的认知解读[J];名作欣赏;2009年24期

10 于敏;;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诗歌隐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崔蔷;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狼图腾》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洋;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围城》幽默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燕;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诗经》隐喻的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蕾;英语抒情诗歌汉译中应用概念域和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可能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42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42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