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学与女性主义——英美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再解读
本文选题:优生学 + 女性主义运动 ; 参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优生学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英美风行一时,渗透于政治、文化等各个知识领域,构成英美现代话语的重要"范式"之一。英美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恰与优生学发展鼎盛时期交叉重叠,以吉尔曼和伍尔夫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先驱作家不仅将优生学思想的有益方面纳入女性主义,还将这种科学话语拓展到文学的想象空间。文章从优生学视角入手,对吉尔曼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经典之作《黄色糊墙纸》、《女儿国》、《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分析,探讨优生学与女性主义的交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内涵和使命,以及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的重要启示。
[Abstract]:By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1930 ' s , eugen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 paradigms " of Anglo - American modern discourse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分类号】:I106;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衡山;;《红字》的文化和政治批评——兼谈文化批评的模式[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从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王一卓;;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周述波;;“他者”注视下的“自我”飞翔——从电影《再见艾丽丝》看男权场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汤梦箫;;作为身体的主体 2007年国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反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刘冬洋;;“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贾莉;;妇女—环境保护的生力军[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8 李清雁;;女性主义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9 赵炎秋;;男女平等的实现与后父权制社会的来临[J];长江学术;2008年03期
10 吴泽琼;邓润生;;悬崖上的舞者——试析《作女》中的女性困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刁伟涛;;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和降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桂友;中国当代小说性爱叙事[D];苏州大学;2007年
2 曲宏歌;欧盟与性别平等[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兴;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清华大学;2009年
5 骆东平;论性骚扰纠纷的民事诉讼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刘贺娟;都市意象的女性主义书写[D];辽宁大学;2008年
7 米莉;帝制中国的女主与政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付静;古罗马妇女美德:男性意识形态和妇女的应对(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宁;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世界[D];华侨大学;2008年
2 杭迪;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多元化审美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李娜;从他者阐释到主体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林仙;老板娘也是老板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韩慧莉;艾米莉·迪金森自然诗中的女性意识[D];中南大学;2008年
6 刘娟;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伊育斌;声音的显现[D];南昌大学;2008年
8 张连梅;解读《又来了,爱情》中的边缘女性[D];山东大学;2009年
9 宋礼慧;《虹》中第三代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邬眉扬;男权文化中的女性生存困境和欲望书写[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崇高;优生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82年00期
2 张荣翼;文学经典机制的失落与后文学经典机制的崛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文学经典的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4 於可训;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J];江汉论坛;2005年02期
5 阮芳赋;优生学史:一种新的三阶段论[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83年00期
6 张俊;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文学经典阅读[J];语文学刊;2004年04期
7 吕文浩!北京;从优生学到人文思想[J];读书;1997年05期
8 王立美;评《西方文学经典导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9 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李春青;文学经典面临挑战[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贵芳;赵圣春;石玉兰;;精神病比较优生学[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王臻中;;文学经典的现实解读[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丁树奇;寇秀花;张媛;;育龄妇女乙肝病毒检测的优生学意义[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李文华;袁东亚;;高原环境与藏族的优生[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春霞;;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范本——“百年百部”的策划与营销[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6 朱文斌;;鲁迅是“殖民者”吗?——论鲁迅等中国文学经典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与接受[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细梅;;俄吽褂镂难г谔ㄍ錥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细梅;;俄罗斯语文学在台湾[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朱希祥;;酒为何与文人、文艺有不解之缘?[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10 吕文浩;;论潘光旦民国时期的中国民族观[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国功;文学经典门内的漫游[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冯聿峰;优生学:科学还是非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金宏宇;文学经典的确认[N];人民日报;2002年
5 王建柱;关注文学经典[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
6 周思明;致力于恢复文学经典的尊严[N];文艺报;2009年
7 曹静漪 王卫东;强化文学经典意识[N];文艺报;2002年
8 陈戎;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经典[N];北京日报;2000年
9 戴本刚;用文学经典启迪作文开篇[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书评人 孟林;用两性对话方式探讨女性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永杰;爱与死亡:尤金·奥尼尔的性别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辜莹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批判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陆志国;哈代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刘玮;20世纪英国女性家庭地位的主要矛盾[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易灵运;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娟;另一半的存在与觉醒[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巍;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张晓波;进化论视野中的优生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雪梅;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精神家园[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成红舞;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运用(1995.9—2005.12)[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陈蕾;在“看”与“被看”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2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9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