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形态说的四个缺陷
本文选题:审美 + 无功利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当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对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理阐释上存在显著疏漏,即未能全面认清其中隐含的四个缺陷:其一,该命题所借用的康德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自律性、超功利性的"审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审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用相龃龉;其二,该命题把"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定义的立论前提和合法基础,忽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复杂性和内涵张力;其三,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除了折射和反映外,还有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该命题不能完整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其四,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该命题应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不能用来定义文学本质,忽视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和文学形式与社会历史、体制话语的关系。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significant omissions in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is proposition in the controversy over "aesthetic ideology", that is, the failure to fully recognize the four defects implied therein: first, The self-discipline in the aesthetic sense of Kant's philosophy borrowed from this proposition, the super-utilitarian "aesthetics" disagrees with the social attribute and value function emphasized by Marxism. The proposition regards "ideology" as the premise and legal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ry essence, neglecting the rich complexity and intension 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Thi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deology is not only reflected but also reflected. There is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enation and even confrontation, which cannot fully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deology. Fourthly, because of the class nature of ideology, the proposition should be a historical category, not a universal proposition. It can not be used to define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ignoring 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forms, social history and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杰;;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J];文艺研究;2006年08期
2 钱中文;;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J];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审美意识”加“形态”的理论实质——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的逻辑[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8期
2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3 冯宪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规范性理论建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谭好哲;;关于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5期
5 王一川;;泛媒介互动路径与文学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肖鹰;;媒介扩张与文学批评——当前中国主流批评症候[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7 钱中文;;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J];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8 吴炫;;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三个缺失[J];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9 曾繁仁;;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J];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10 孙逊;;都市文化研究:世界视野与当代意义[J];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坚新;;浅淡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J];大舞台;2011年06期
2 洪兆惠;;艺术作为一种信仰[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3 齐瑞星;鲁微微;;艺术审美中的距离[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4 郭振文;;艺术与趣味——以艳俗艺术为例兼议当代艺术倾向[J];艺术.生活;2011年04期
5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6 黄贤春;谢建明;;论“艺术系统”作为一般艺术学的独立研究对象[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7 袁媛;姜欣;姜怡;;《茶经》的美学意蕴及英译再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蔡熙;;庄子与尼采文艺观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9 陈婷婷;;明清启蒙美学中“趣”范畴的理论内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成乔明;;美学与艺术学的分与合——兼论二者关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凌珑;;略论审美想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3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从荣;;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系统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艾莲;曾永成;;从对生活的“反映”到文艺创作的“产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张振华;;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新时期艺术教育断想[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媛媛;刘太平;;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的几点做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重视审美的价值取向[N];人民日报;2010年
2 胡良桂;直面现实与审美超越[N];人民日报;2008年
3 王琪森;“作家富豪榜”,还是收起来吧[N];解放日报;2006年
4 杜书瀛;关于艺术哲学问题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6 黄力之;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艺定位[N];人民日报;2007年
7 田川流;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与互动[N];文艺报;2010年
8 田川流;艺术价值与审美理想[N];文艺报;2007年
9 周宪;审美是日常的[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5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周伟业;虚实相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8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9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
本文编号:2095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95138.html